《我想把植物養好》

醒報編輯 2022/08/14 20:57 點閱 2477 次

我們無法輕易明白植物的心,但只要你做對了基本功,就可以給出最需要的照顧,也因此,沒有百分之百好養的植物,也沒有百分之百難養的植物。從澆水方法到換盆,一步、一步,慢慢上手,給新手園藝家設計的健康植物栽培祕訣。

獻給好想立刻把植物帶回家,卻無法鼓起勇氣的你!養植物高手,一定無法理解,為什麼不太會「死」的植物,偏偏有人就是「顧死」了;為什麼明明很好養的仙人掌,也就這樣「枯死」了;或者明明有定期定量澆水啊,為什麼就是長不大……
這是全天下想養植物的初學者心中永遠的痛,永遠的困惑。但只要你做對了基本功,就可以讀出植物的訊號,給予最需要的照顧。

第一次栽培植物時,想必會苦惱著「是不是該從播種開始啊?」不!不是!直接購買已經播種完成,並且順利適應這個世界的母株,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不過植物(尤其是樹木)比想像中長得慢,如果想在家中放100公分高的植物,就請帶已經長到這個尺寸的植物回家。

留心植物培養感情

想要養好植物,首先得將自己喜歡的漂亮植物擺在視線範圍經常看得見之處。如此一來才會產生感情,也不會忘記澆水。由於要等到埋在看不見的土裡的種子萌芽並長出葉子需要很多時間。

因此多數都只有一開始會留心,過一陣子便忘得一乾二淨。如果可以親眼看著清新的綠色植物逐漸成長的模樣,我們也能感受成就感,而後慢慢產生信心。

從母株開始養成

從種子開始播種,當然也有另一種樂趣;像是近期有許多人都從酪梨種子開始種植的第一步。望見嫩葉從種子冒出的模樣,確實有種難以言喻的快樂。麥苗、大麥苗都是人人可以輕鬆挑戰的選項,無論什麼時期播種,都能長得很好。不過,其他的大部分植物可就都有各自適合播種的時期了。一旦時期不對,便無法發芽。因此,如果決心要種植物的話,推薦先從母株著手。

瞭解植物的心

不過我們無法輕易明白植物的內心。究竟需要多少日照、究竟何時該澆水、究竟何時該換土……甚至原本栽培得好好的植物,一句話也沒說便病懨懨地死去。不可能一開始就能把植物栽培得很好。不過,只要多費心在植物的特性,便能將它們栽培得又美又健康。

第1週開始種植物時,最重要的是了解日照、水、空氣。由於植物原本是生長在室外的緣故,因此得先弄清楚這三項自然元素才能讓植物在室內也能長得一樣好。接著,則是輪到認識土壤與工具,然後才慢慢開始熟悉園藝的時光。

只要能好好跟隨至此,便已準備好迎接第一株綠色植物了。現在,種下一株植物,然後留心觀察植物成長的過程。只要謹記前文提及的內容,這次即可明白植物傳達的信號。

植物成長三要素

日照、空氣、水、土壤,是植物成長的必需要素。我們先從其中最基本的「日照」開始了解。建議根據自己家中的日照量挑選植物,接著再依照該植物對日照的需求量決定擺放的位置。

以日照作為劃分,可將植物大致分為兩類:在室外接受直射光線成長的植物,與在室內接受經窗戶或物品遮蔽後光線的植物。像是因顏色與形狀漂亮而大受歡迎的狼尾草、白背芒、粉黛亂子草之類的莎草科植物必須在廣闊的山坡上讓日光照遍全身才能順利成長,因此就算擁有日照充足的陽台,也很難在室內養活它們。像是山桃草、馬鞭草之類的野花也一樣;而所有人都渴望的香草植物,同樣也是需要大量日照與空氣的代表。

室內如熱帶雨林

既然如此,是不是完全不可能在家裡栽培香草或野生花之類的植物呢?

有點難,但還是可以努力試一試。將這類植物放在家裡日照最充足的陽台,盡量經常開窗讓它們接受直射光線與通風。雖然在這種環境種出來的植物會比生長於室外的來得脆弱些,倒也能好好存活。

日光照射的室內空間,與熱帶雨林的環境一樣。請試著想一想熱帶雨林,在高達數十公尺的樹木與樹木間,依然長著小植物們。生長於樹木底下的植物,接收的是透過寬大葉片間灑落的少量日光。這類植物,正是只要接收被窗戶或薄窗簾遮蔽的日照(通常稱為「散光處」)也能長得很好的室內植物(indoor plant)。所謂「散光處」,指的不是像樹蔭般昏昏暗暗的地方,而是避開直射光線的明亮處。

所需日照不同

如同這些例子,每種植物需要的日照量皆不相同。如果在好天氣時走在路上,會見到有些人家將植物移到戶外晒太陽,但原本待在室內的植物突然被放到豔陽之下,往往就會出現日燒的情況;在室內新長出來的嫩葉特別容易燒焦,尤其需要格外注意。若想讓植物晒晒太陽,可以漸進式地將它們從陰涼處慢慢移到光亮處。

有些植物則是生活在幾乎沒有日照的陰暗處。像是玉簪屬、礬根屬、蕨屬等地被植物,以及附生在樹枝上的蘭花之類的陰性植物。這類植物通常貼著土地、岩石生長,或是附著在其他植物上生長,因此在照不太到日光的地方也能長得很好。一旦將這些植物放在豔陽下,葉子就會被晒得發黃,因此盡可能擺放於陰暗處為佳。

LED代替日照

萬一家中日照不足,使用植物生長LED燈也是個方法。這種燈是排除了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UV與發熱的紅外線IR,從可見光中加入能促進光合作用的紅光與利於葉子生長的藍光後,製成用作幫助植物生長的燈具。在日照不足的室內,扮演著小太陽的角色。不需要特別的設備,只要夾上一個夾式檯燈就能照亮任何地方,相當方便。

雖然紫光越強的效果也越好,但過度的色彩也可能令人感到不適。雖然效果稍差,但挑選接近白光的燈具即可。燈具越靠近植物、燈具數量越多,效果自然越好。僅在有日照的期間開啟即可。

因為植物不會說話,所以我們無從得知水量究竟該多或少。雖然水量過少時可以再澆水,但水量過多時可就危險了。假如沒有把握時,不澆水會是較好的選擇。

澆水如沖咖啡

根部上方扮演的是支撐植物的角色,根部下方扮演的則是吸收水分的角色。為了讓位在下方的根部能充分吸收水分,必須給予足夠浸濕土壤的水量。當土壤乾燥時,盆器與土壤間會產生縫隙。一旦在此時倒入大量的水,水會從縫隙流出,無法真正濕潤土壤。

因此,澆水時得像沖手沖咖啡般,先緩緩繞一圈,靜待完全滲透後,再繞第二圈;請重複這個過程3至4次。水,正是需要如此費時、費神。假如覺得這個過程很麻煩,不妨將盆栽放入裝好水的大水盆內,使用盆底吸水法。不過,如果水盆持續積水的話,可能會造成過濕並孳生蚊蟲,因此請在水分吸收完成後,將剩餘的水倒掉。

最適當的澆水時間是早上8至9點。原因在於,這是植物最需要水分的時間。此時,使用微溫的20~25°C自來水為佳;若能使用於室溫靜置一天曝氣除氯後的自來水更好。不需要使用濾過的淨水。

觀察土壤澆水

澆水的原則是「表土乾燥時澆足水分」。根據盆栽擺放的環境、日照程度、通風度、空間的溫度、盆器的材質與尺寸、植物的特性等多樣因素,土壤乾燥週期有著天差地別的變化,因此「幾天澆一次」這句話並無太大的意義。

在日照充足的通風處,水分免不了會流失得比較快,所以必須多替種在室外的植物澆水才行;夏天時,也可以一天澆兩次。越是陰涼處、土壤量越多,水分當然流失得比較慢。此外,也得多了解植物的特性。如果是喜歡水的植物,得在表土開始變乾就澆水;如果是喜歡乾燥環境的植物,則得等到表土完全乾硬再澆水。

一般而言,葉子小且薄,或是根非常細的植物,只要稍微缺水就會立刻有反應;葉子大且根越厚實的植物,則因會儲存些許水分,所以就算缺水也不會立刻死亡。(聿鎧/輯)

《我想把植物養好》
作者:許盛夏 (綠色空間設計師)
出版社:大田

其他書訊:

《真確了解股市》
作者:土屋敦子 (投資經理人)
出版社:今周刊

由於網路交易便利、線圖與新聞隨手可得,所以近來增加不少從事短線買賣的散戶。然而如果只是將投資重點放在買賣時機上,等於不知道真正從股市中,穩健獲利的精髓。為了從股市獲得豐厚報酬,確實搞懂股市的結構,以及掌握投資成長股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本書作者土屋敦子曾歷任多家外商證券公司與資產管理公司分析師職務,曾負責操盤數千億日圓資金。目前以避險基金經理身分活躍於資產管理業界,其操盤成績有目共睹,更獲得《亞洲投資人》頒布的最佳經理人殊榮肯定。因有感於很多人一窩蜂地投入股市殺進殺出,卻往往慘賠出場影響日後生涯規畫,所以特地從避險基金經理視角,深入淺出地分享最實際的投資心法。

《追尋失落的漢醫》

作者:郭育誠 (中西醫師)
出版社:布克文化
漢醫學家郭育誠醫師整合中西醫學、醫學工程,跟隨王唯工教授多年,運用西方科學方法研究漢醫學;同時跟診當代知名中醫學習,如針灸大師修德祥、經方家張步桃醫師、台中新社張國養醫師等,將各家所學運用於脈診儀臨床驗證。

作者運用頻率型脈診儀輔助看診,累積二十五萬筆以上脈診資訊,逐年逐條一一驗證《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的『完整』體系,重新尋回失落千年的漢醫,並以人工智能模擬出整本《傷寒雜病論》,認為這一體系是人人可以經由學習而實踐,並且是一套可以改良的系統,使之更加完善。

《吃的台灣史》

作者:翁佳音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曹銘宗 (歷史科普作家)
出版社:貓頭鷹

一般常說的「戰後發明」,除了麵食之外,就是吃牛肉這件事。吃牛被視為戰後外省族群帶來的飲食習慣。但從日本時代的文獻裡,即有記載當時人也許不太會光明正大地吃耕牛,卻懂得吃進口的「和牛」! 而在清代禁止殺牛的石碑,也說明當時真的有人吃,甚至可以將此習慣推至荷蘭時代的牛肉乾!如同牛肉常被誤解,咖哩和沙茶,這些被認為日本時代引入的西式餐飲和戰後的火鍋配角,其實都可以在清代找到線索。

台灣不僅接收了外來飲食習慣,也發明了不少看似飄洋過海而來的外地美食。比如溫州沒有的溫州大餛飩,四川沒有的川味牛肉麵,以及不產於蒙古的蒙古烤肉,全都是台灣獨有。這些台灣發明也印證了台灣兼具包容與創意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