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2022上半年自然災害的回顧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2/08/04 10:27 點閱 2489 次

7月28日,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全球自然災害損失統計資料,災害情況主要是與高溫野火、洪澇、地震、乾旱、和雷暴等極端天氣有關。總體的經濟損失為650億美元,比2021年的1050億美元低;但是死亡人數高達4300人,明顯高於去年的2300人。

各國損失上億

從損失金額來看,美國再次成為極端天氣災害損失最高的國家,約為280億美元,佔了全球總損失的近一半,其中單單雷暴與龍捲風一項,就佔了220億美元。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自然災害最多元,經濟損失位居第二,有220億美元,也高於往年。

經歷了嚴重的冬季風暴,並還在與極端高溫,野火和乾旱艱苦奮戰的歐洲有110億美元。澳洲在2月及3月發生多起創紀錄的降雨和嚴重洪澇,損失了66億美元。

人命方面,在巴西、南非、阿富汗出現的洪澇,都造成200~400多人的死亡。此外,4月侵襲菲律賓的梅姬颱風,也有2百多人喪命。6月22日發生在阿富汗的強烈地震,摧毀了該國東部地區,帶走至少1200人的生命;3月16日日本也在東北福島外海發生規模7.3的地震,死亡人數雖低,可是經濟損失卻有88億美元。

弱勢國家雙重打擊

從這些數字可以清楚的看出,已開發的富裕國家,基礎建設比較好,在強大的自然災害衝擊下,經濟的損失高,人命的傷亡小;反之,對於開發中的弱勢國家,同樣極端的天災,不但基礎建設受到重創,人命的傷亡更是可觀,可說是承受了雙重的打擊。

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再度提醒,各國政府需要加強與極端天氣相關的保險業務,以因應對不斷升高的天災風險,減輕氣候極端變化對經濟與財政的影響。但令人擔憂的是,開發中和新興國家的保險涵蓋率遠低於10%,即使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也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全球災難性風險

聯合國今年5月出版「減少災害風險的全球評估」報告,清楚指出極端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越來越大,全球各地紛紛出現過去罕見的極端事件,可能構成「全球性災難風險」的危機,各國必須要提高警覺,全力做好防範的工作。聯合國「全球性災難風險」的定義是:災難的影響造成超過1000萬人死亡,或超過10兆美元(以2022年幣值為準)的損失。

生態瀕臨崩潰

然而,由於氣候暖化及國際地緣政治的衝突,我們正在創造更大更可怕的「全球性災難風險」。原因很簡單:人口快速增加,資源過度消耗,和廢棄物大量產生,已經使地球的生態系統不堪負荷,瀕臨崩潰的邊緣。

回顧今年1~6月的各式災難,有一件事非常清楚:氣候暖化的巨大影響正日益顯著,對全球人類的衝擊正變得越來越沉重。如果我們再不幡然回頭,人類將難以在地球上繼續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