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看聽》大學推雙語國家? 不如從小學做起

張瑞雄 2022/07/24 12:13 點閱 1851 次

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希望全面強化國人運用英語的軟實力,也藉此提升國家競爭力。

在此雙語國家政策大旗下,教育部推出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劃(The Program on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College,簡稱BEST)以強化學生的英語力。

但最近一所大學的徵才公告卻引起熱議,中國文學學系延攬師資,除學術專長要吻合之外,同時要求要具備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簡稱EMI)的能力。

大學萬能?

現在大學好像是萬能教育機構,學生普通知識不夠廣泛,於是就要大學加強通識教育;學生品行不好,就要大學加強品格教育;現在學生英文不好,又要大學來搞雙語教學。這也難怪,我們的中小學都在搞升學教育,以考試升學為目標,其他都是次要,到了大學沒有升學負擔,所以一切都推給大學。

君不知學生到了大學品格和語言能力幾乎已經固定,到大學再來改造是事倍功半呀!

全世界沒有所謂的雙語國家,所有國家都有一個主要的官方溝通語言,然後人民普遍可以用另外一種語言來溝通,也可以承認其他語言的法律效力。要看一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是甚麼,就看那個國家的國會質詢是用甚麼語言就知道。

立法委員英語質詢?

如果我們要承認英語也是官方語言,那麼立法委員可不可以用英語來質詢?我們所有的官方文書是否都有英文的版本?所以雙語國家政策不可行,如何加強全民的英文能力還比較實在。

而要加強全民的英文能力,也是要從小學教開始,到大學再來提升英文能力已經像是「寡婦死了兒子」,沒指望了。而且提升英文能力也不是囫圇吞棗,亂搞一通,連中文課都要用英語來上,英語不見進步,本國的中文卻退步了。

宜選擇性雙語

英語教育要從小學開始,然後選擇適當的科目來用英語來教,例如英文課當然可以用英語來教,自然和數學等科學方面的課也比較適合英語來教,其他像國文、歷史和公民與道德等就不適合。

所以雙語教學還是要有所選擇,而且雙語就表示有時國語有時英語,現在有些學院所有的課程都改成英語授課就很奇怪,當然除非這是專收沒有中文能力學生的學院。

而且現在中小學畢業時並沒有保證最起碼的基礎能力,有人小學畢業時英語已經嚇嚇叫,有人連英文26個字母都認識不全,當然這和家庭社經環境有關係,但學校也沒有把關的機制。這些26個字母認識不全的人到中學後英文就已經放棄了,再到大學(少子化,這些人還是可以上大學)用英文授課豈不是鴨子聽雷?

教育政策和做法要務實不要務虛,要想提升全民英語能力就要從小做起,把錢花在小學刀口上,讓小學校校有英語師資,畢業時要有英語檢定,並把這個拿來當作校長治校的成績,或許這樣實施個20年台灣才有希望變成雙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