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微言〉台灣恐進入升息循環 慎防經濟重著陸

何策 2022/06/20 11:19 點閱 2037 次

中央銀行本月16日升息半碼,調升新台幣存款準備率1碼,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升息3碼,預計全年升息13碼,是否意謂台灣亦將進入升息循環?政府恐怕應慎重考慮,否則將面臨失去另一個重要貿易夥伴「中國」,且經濟重著陸,民生凋敝,後遺症嚴重。

全球升息列入循環

全球正面臨40年來最複雜、嚴竣經濟環境,戰爭、疫情、糧食減產、生產斷鏈、海空運爆漲,全部不利因素一年內爆發,通貨膨脹壓力達到頂點,全球央行迄19日為止,已升息80次,直逼2006年,其中新興國家升息80次,以捍衛本國貨幣,已開發國家升息20次,其中美國占3次,已升息6碼,道瓊工業指數下跌17%。

預計聯準會年內可能升息13碼,要將通膨打回2%。除此之外,美國國會通過海運改革法,拜登準備近期和習近平通電話,計劃調降部分中國商品關稅,目的皆是打擊通膨,但是要想將通膨率降回2%,恐怕還是要等俄烏戰事結束,以及疫情再趨緩,才有可能。

台灣情況不同

台灣中央銀行下半年度有必要跟著全球進入升息環循嗎?恐怕要慎重考慮,因為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3.39%,固然已是第10個月飈破2%,然而分析原因,還是屬於「輸入型通膨」。

5月台灣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16.62%,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較去年同期増加14%所致,這些屬於輸入型通膨,政府只要透過降低關稅,以及穩定新台幣匯率政策,應可有效控制通貨膨脹率。

對陸市場有優勢

台灣對外貿易最大的夥伴還是中國,去年出口(不含香港)出口總額近2500億美元,且享有1716億美元順差,較2020年増加311億美元,意味兩岸貿易依存度高,中美貿易戰兩強相爭,讓台灣「左右逢源」,高科技產品高獲利,創造高經濟成長率。

在此同時,台灣必須觀察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情勢,否則誤判的結果,將使台灣出口商不論高科技或農漁業產品,都失去競爭優勢。

中國同樣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但是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僅上漲2.1%,與4月相同,說明物價處於可控範圍,中美兩國名目利率接近,但是實際利率仍比美國高,這意味著中國仍然有貨幣寬鬆空間,隨著美國降低中國商品關稅,下半年經濟可能反彈強勁,將拉高人民幣幣值。

參考兩國之彈性策略

中國資本帳管制一向嚴格,經濟發展不易受美國貨幣政策影響,其中隱含匯率穩定,以及通貨膨脹可控雙重意義,匯率政策會考慮美國動向,但是遵循自主為原則,不會隨著FED大升息,作出根本性的轉向。人民銀行4月2511甚至降準一碼,釋放長期資金人民幣5300億元(約新台幣2.4兆元),貨幣寬鬆亦在緩解疫情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過去幾個月連續減持美債,4月減持362億美元,餘額1.003兆美元,創2010年6月以來新低。日本也同時減持美債,降至2020年1月以來最低水準,目前持有1.218兆美元,仍然是美國最大債權國。台灣在外匯操作上,宜參考兩國之彈性靈活策略。

硬著陸失去競爭力

台灣下半年度是否適宜追隨美國,進入升息循環,恐怕要考慮自身的經濟、金融環境,過高的利率,將使台灣經濟硬著陸,壓迫受疫情所害的內需產業,更加痛苦,並因企業生產成本驟増,失去對中國大陸競爭力,人民因為貸款壓力大增,所得無法等比増加,後遺症不可不慎。

各國經濟、金融環境皆不同,台灣宜透過穩定新台幣匯率、減免關稅,或透過國營事業,視國內經濟現況,緩步調整物價,減輕通膨壓力方法,緩步調整通膨率,期使經濟能夠緩著陸,升息循環不宜貿然實施,避免付出慘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