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口水淹沒了台灣水產品出路

李武忠 2022/06/19 13:40 點閱 1806 次
台灣石斑魚遭大陸以食安為由全面暫停 (Photo on 維基百科))
台灣石斑魚遭大陸以食安為由全面暫停 (Photo on 維基百科))

為了給台灣農漁業一條生路,蔡政府應該與業界共同來面對,打掉重練,從取得養殖登記證、誠實放養申報,選用優質魚苗、採生態養殖、嚴守用藥規範。

台灣石斑魚遭禁話題熱燒之際,卻又傳來冰鲜白带鱼,因遭中國海關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將暫停該企業進口申報一週,國內媒體、網軍和民代火上加油,聲量直壓疫情討論,期待再掀仇中、抗中熱潮,為年底選戰添柴火。

中國已禁各國海產

中國大陸為防範新冠肺炎病毒透過進口冷鏈食品輸入,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對進口產品(包含水產品)及包裝進行COVID-19核酸檢驗,一旦呈陽性即採取「緊急預防措施」,先後有挪威鮭魚、厄瓜多白蝦、越南冷凍巴沙魚、俄羅斯鱈魚、印度冷凍白蝦、阿根廷凍魷魚、美國凍岩鰈魚和凍狹鱈等多國水產品。

因包裝或產品樣本,遭檢出含新冠病毒並依「緊急預防性措施」規定,暫停受理相關企業進口申報1到4周(視違規次數多寡而定),非僅針對台灣水產品,且期滿後自動恢復並未被全面禁止,與台灣輸中石斑魚的情節及嚴重程度明顯不同。

政治化發言無益

台灣政府官員及民代,若不能看清事實,屢屢對外情緒性發言(如別誤信中國鬼話、行徑「比渣男還渣男」等等),將問題政治化,無助問題解決,最終受害的還是台灣農漁民。

不過COVID-19病毒是否會透過冷鏈食品來傳播,根據WTO、美國FDA、CDC等官方機構表明,從以往相關冠狀病毒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 (SARS-CoV) 和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 (MERS-CoV) 爆發的經驗看來,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並不會透過食物或食物鏈(如食品包裝、食品加工或運送)傳播。

尚無包裝感染案例

且尚未發現係通過觸摸食品、食品包裝或購物袋而感染 COVID-19的病例,與諾羅病毒(NoV) 和A型肝炎(HAV)病毒,經常透過受污染的食物使人生病不同,目前也沒有新冠病毒感染魚類的報導。

有學者指出新鮮和冷凍水產動物食品的全球貿易,有利於污染病毒的生存和遠距離傳播,並認為在中國新發地市場攤位上的進口冷凍鮭魚及其包裝材料上,被檢測到病毒,經基因定序為歐洲型病毒株與中國北京再次爆發的兩次 COVID-19 疫情有關,但是尚無法確定兩者存在直接聯繫。

基於防疫考量,中國大陸官方對進口水產品進行核酸檢測,並採取緊急預防措施,卻也引來非議,俟疫情趨緩後,應該要做出調整回歸常態。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中國大陸僅次於泰國為台灣水產品的第二大出口國,除了石斑魚外,午仔魚和魷魚均高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特別是午仔魚屢遭台灣官方點名,可能是下一個被開刀的對象,讓養殖戶既擔心又無奈,畢竟想很快找到新的替代市場,連政府都無能為力了,何況小老百姓。

此次台灣石斑魚遭大陸以食安為由全面暫停,並非全然是政治操作,藉此也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台灣養殖石斑魚長期存在的產業亂象(非法魚塭、借牌、借單、造假、採樣不到位、藥物不當殘留、監管落於形式等等)一一曝光,證明食安確實存在隱憂,蔡政府不能老是以意識形態治國,不正視真正問題所在,不對外公布檢驗流程及數據,一路槓到底只會堵死台灣農漁業的出路。

詳實記錄、落實上市前食安檢驗、運用冷鏈運輸到安全送上餐桌,重新建構一個公開透明經得起外界檢驗,既健康安全又質佳的養殖水產品產銷體系。擦亮台灣品牌,才是解決台灣水產品產銷困境的唯一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