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婚姻立界線》翻新我們對婚姻之道的理解,讓我們驚覺,原來問題的關鍵在「界線」。當夫妻雙方懂得在婚姻中活用界線原則時,就有機會親嚐上帝讓人在婚姻中享有的愛與自由。
這本書能幫助伴侶雙方突破關係的困局,使人透過界線,重新定義自己,不再被對方的問題所挾制,釐清責任歸屬,掌握改變的主導權,進而在婚姻中重獲自由,重拾愛的力量。你將能體會到,如何與配偶深刻連於彼此,卻同時能自由地作自己。界線帶來的自由,將使你們更合拍,以更好的節奏持續愛的共舞。
史蒂芬妮坐在壁爐前啜飲著花草茶,邊回想當晚所發生的一切。她的丈夫史提夫一小時前已經上床睡覺了,但她胃裡隱隱有股不適感,因此並不想跟丈夫一同就寢。
界線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那股感受甚至讓她不想靠近丈夫。聽到丈夫說他睏了,她著實鬆了口氣;若丈夫想要親熱,她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反應。這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讓她嚇了一跳,心裡很清楚這對兩人的關係可不是什麼好現象。
當她回想當晚的種種,才發現自己的情緒並不只是針對今晚剛發生的一切,而是與過去幾年來兩人的關係有關—她已經與丈夫漸行漸遠。雖然她知道自己愛史提夫,也會一直愛下去,卻無法克服自己不再被他吸引的問題;心中對兩人關係的負面感受始終揮之不去。
問題到底是什麽?
「再說清楚一點,問題到底是什麼?」她的朋友吉兒問道。說到分析想法和感受,吉兒比史蒂芬妮在行多了。
她才開始思考如何回答吉兒的問題,竟然很快就有了答案,各種回憶如電影畫面般閃過腦海。她腦中浮現自己和史提夫共度的時光以及曾有過的對話,彷彿自己是個抽離的旁觀者。她首先想起某天晚上,兩人討論要去哪裡吃晚餐,史提夫卻完全忽視她的意見。吃飯時也好幾次忽略她說的話,就好像不太聽得到她說話一樣。
還有一次兩人準備好好放個假,她希望到優美靜謐的山林裡,兩人享受獨處的時間,而史提夫卻喜歡「生氣蓬勃」的大城市。後來兩人便隨著丈夫的想法去做,正如往常一樣。
非合適的時間點
另外,史蒂芬妮一直想要回學校讀書,完成學位。結婚時兩人達成共識,她在大四那年輟學,以供他就讀法學院。但每當她提起這件事時,丈夫總會解釋為何此刻對他們來說,並非合適的時間點,史蒂芬妮實在無法理解。史提夫根本就是在說,這對他個人來說,並非合適的時間點。
接著她腦中又浮現許多場景,不過上述「對他個人來說」這幾個字其實就概括了一切—他們的關係更多是「為了他個人」,而不是「為了他們兩人」,也更不是「為了她」。想到這裡,她的抽離狀態被憤怒和輕蔑所取代。但沒過多久,心中的負面情緒又平復了。
愛充滿了犧牲?
打起精神,愛就是充滿了犧牲啊。她如此告訴自己。然而,雖然她努力用為愛犧牲的角度來看待一切,卻感到自己的犧牲實在太多,真實經歷到的愛實在太少。
想到這裡,她盯著壁爐裡的火焰許久,大口喝下最後一點茶,準備上床就寢,暗暗希望史提夫已進入夢鄉。
界線的重要之處
史蒂芬妮怎麼會在多年婚姻後才發現自己的處境呢?究竟是哪裡出錯了?其實,她和史提夫一開始進展得相當順利,她所渴望的一切條件,史提夫都具備了—仁慈、強壯、成功、屬靈,這些都在他身上具體實現了。但隨著日子過去,兩人的關係漸漸少了深度和親密。她不明白,自己怎麼能如此深愛一個人,但同時在關係中感受到的愛卻是如此貧乏。
每對夫妻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但在婚姻中遇見的迷惘常是一樣的。其中一方感到若有所失,卻不知究竟少了什麼。她嘗試做出正確的行動,包括付出、犧牲、持守婚約、保持樂觀的態度。但她無法從關係中獲得親密,在更不理想的情況中,甚至連受苦都無法避免。
從對方感受的愛
有些案例存在成癮、缺乏責任感、控制欲、暴力等問題,而我們會用這些問題來簡單總結關係中的混亂,卻忽略了核心。「要是他別這麼控制狂就好了。」「如果她能停止亂花錢就好了。」
夫妻常會認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就解釋了婚姻缺乏親密的原因。但他們會驚訝地發現,就算這些「問題」消失了,自己還是無法從對方那裡感受到愛與契合。
在其他案例中,這些「問題」並不存在,但婚姻卻仍不符合其中一方(或雙方)起初立下的誓言。婚約也許很堅定,但其中缺乏愛、親密和深刻分享。既然兩人都願意委身於這段婚姻,那為何情況還會如此呢?
界線常遭到破壞
透過多年的婚姻輔導經驗,我們的觀察是,在培養愛和維持愛這件事上,儘管有眾多不同的動力摻雜其中,有個議題始終是最首要的,那就是「界線」。若婚姻沒有在一開始就設立界線,又或者界線遭到破壞,那麼婚姻也會隨之崩塌。
這樣的婚姻無法超越兩人起初的相互吸引,無法轉變為真實的親密關係,也就無法做到真正「認識」對方,住在愛裡,同時以個人及夫妻的身分持續成長—這長遠目標的實現正是上帝的設計。若要培養並增進親密關係,就必須先有界線。
界限就是地界
明白這點後,我們就要在這一章建立有關界線的概念,有些讀者並沒有讀過《過猶不及》,因此我們還是要介紹一下觀念,也會給已經讀過這本書的人帶來一些新的感受。
界線究竟是什麼?最簡單的概念就是「地界」,標示出某物的起始和終結。舉例來說,如果你去地政機關查詢家中地址,很可能會拿到一張標出地界的地籍圖;你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土地範圍從哪裡開始,屬於鄰居的範圍又是到哪裡結束,弄清楚這點可是成為優質鄰居的先決條件。
所有權的重要
如果你知道地界範圍,就可以查到土地的所有人是誰。談到有形的地產,我們可以說某地是某A或某B「所有」,當然他也擁有其上的所有物品。
回到關係,所有權其實也非常重要。若我知道關係中的界線在哪,就可以知道某些情緒、態度、行為等的「所有權」在誰,知道它們「屬於」誰。因此要是其中哪裡出了狀況,也就能知道問題的歸屬。在一段關係中,雙方都需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所有權,婚姻也是如此。
答案都與對方有關
最近我(克勞德博士)認識的一對夫妻就是缺乏這種所有權觀念。卡洛琳和喬來接受婚姻諮商,表示他們無法停止爭吵。我問他們都在吵些什麼,卡洛琳說:「他隨時都在生氣,一直對我生氣,實在很傷人。他有時候真的很惡毒。」
我轉過去問喬:「你為什麼總是那麼生氣呢?」
他連一秒也沒多想就回答:「因為她總是試著控制我,還有控制我的人生。」
我多希望他們能注意到,每次問道「你為什麼⋯⋯?」時,我的頭是如何來回擺動,而我從其中一方得到的答案總是關於另一方。他們給的答案都與對方有關,就表示所有權的乒乓球每次落到自己場內,就會被打回網子的另一端,兩個人都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在他們看來,自己的行為確確實實是對方「造成」的。
(小凡/輯)
《為婚姻立界線》
作者:克勞德,湯森德(臨床心理學博士)
出版社:校園書房
其他書訊:
《亞馬遜會議》
作者:佐藤將之(Ever-Growing Partners代表董事、企業成長支援顧問)
出版社:三民
亞馬遜除了網路商務,還跨足Kindle電子書、影音平臺、雲端運算服務(AWS)、無人商店,至今仍持續開發並同步展開多種事業,各式短期、長期、跨部門企畫不斷增加,但還是能快速取得巨大成效。
如果你是公司領導人、主管階級,亞馬遜開會的方法可以協助你提高會議生產性,也是檢視各項業務、人事制度、工作方式、企業文化等公司整體結構的起點。即使你目前只是一個工作小組的成員,或是孤軍奮戰的工作者,亞馬遜會議法揭示的高效工作術,仍能為你帶來啟發,也能為你儲備成為未來領導者的實力、開啟你的眼界。
《山與林的深處》
作者:李潔珂(作家、環境歷史學家)
出版社:臉譜
在這趟旅程中,她不只造訪家人曾居住的城市,探訪仍在臺灣的家族親友,
曾受過專業的植物學訓練的她,也進一步走入臺灣的山林,登上高峰,深入祕境,
也走向海洋與田野,企圖從她熱愛的自然中,用身體感受、探索臺灣這片壯美、神祕、多變而溫柔的土地。
本書結合自然寫作、山岳文學與回憶錄,娓娓道來埋藏在一個典型移民家庭背後的故事,既是小人物的生命故事,亦是動盪大時代的縮影。書中交織著外公與外婆的人生故事,以及李潔珂對家族故事、自然環境及自我認同的追索與反思。
《料理之道》
作者:瑞秋・勞丹(倫敦大學學院歷史與科學哲學博士)
出版社:二十張出版
料理既是一場味覺饗宴,也是一門技術與政治,既牽動人類思想的演進,也乘載世界的變動。本書便以全球為視角,從智人學會烹煮穀物說起,一路談到飲食全球化的今天,詳盡解讀料理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而不斷演變的過程。
在過去,料理有著等級劃分,即便麵包在西方是最為日常的主食,卻也曾依原料差異而被分成多個等級,供擁有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來食用。但人們今天無論吃哪種食物,大多與個人出身或階級無關,而是與「選擇」更為相關。那麼,料理的分級是如何開始、後來如何打破分界?這一切的變化,又是如何影響文明發展與人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