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公托資源不足又不均,政府防範「少子女化」竟成口號!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4日指出,品質、地點與價格是托育的重要考量,呼籲每個鄉鎮市區都至少要有一個公托資源。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洪惠芬也表示,單親與新住民媽媽常常在公托項目中被忽略,政府應予重視。
公托既不足又不均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姜貞吟指出,0到2歲的公共托育資源「不足」且「不均」。一、「不足」為目前台灣0到2歲的送托率僅17.1%,全國托育名額僅不到一萬人,導致家長只能無奈等待抽籤、排隊搶公托;二、「不均」在於托育資源城鄉差距極大,大多集中在雙北地區,約佔了全國資源的55%。
覃玉蓉則說,育嬰婦女正在工作的比率並不低,但大多數都是臨時的非典型就業,影響薪資條件。她指出,父母的三大擔憂包括:一、「品質」,有許多業者有違法超收、壓榨勞工的狀況,讓家長難以放心交託;二、「地點」、部分托育中心地處偏遠,父母是「看得到、但送不到」;三、「價格」,托育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托育價格至少要低於家戶總所得15%。
她進一步說,政府有少子女化的施政目標,每年都會加碼育嬰補助,過去也規範準公共化契約不得漲價。但今年規範到期,業者就開始漲價,「把補助金額給吃掉了」。此外,雖各地都有托育委員會對業者進行審核,但相關審查要不沒有紀錄,不然就是相當簡要,外界根本無法得知狀況,批評「根本是黑箱」。
弱勢婦女無人幫
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秘書長林香如則以單親家庭舉例,高達86%的單親媽媽需要工作才能順利撫養孩童長大,但在社區中卻沒有相對便宜的公托資源,或者苦等不到名額,經濟狀況又難以負擔昂貴的私托,最後只能選擇把孩童帶著身邊照顧,影響到就業發展。
有許多單親媽媽同時也是新住民,但卻因為沒有公民身分,而被公共托育排擠在外。洪惠芬指出,「公共托育是單親媽媽的最佳工具」,她發現單親媽媽離婚後有較高的貧窮風險,跟她們普遍因婚育而中斷工作有密切關聯,呼籲「公共托育不應僅侷限於有福利身分的育兒家庭」,也應該關注單親、新住民媽媽等族群。
針對0到2歲公共托育的種種問題,婦女新知基金會提出三大呼籲:一、「托育要普及」,每一個鄉鎮市區都至少要有一個公托資源;二、「定價要確實」,將收費標準管控在育齡家長可支配所得的10到15%;三、「管理要透明」,政府應公開如托育成本、育齡家庭平均薪資等資訊,以利各界檢視托育費用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