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記〉經濟不均衡發展 正視製造業衰退危機

游常山 2022/05/03 15:50 點閱 2135 次

台灣去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6%,是過去十一年來最高的一年,但是2022年才第一季就有高通膨、疫情與俄烏戰爭,所以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的實質GDP的年增率是3.6%,雖然只是第一季的表現,只有2021年成長率平均的一半而已,但是各方預計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表現,應該不如去年。

總體經濟不均衡

同一個時間的國際上的最大影響因素,就是全球升息。台灣的央行一向盯緊美元走向,這下台灣升息升定了,馬上有人臆測:飆漲的台灣房市是不是該降溫了?

台灣總體經濟這樣不均衡,讓明眼人一看數字就擔心,擔心這並非永續發展之徵。比方說2021年經濟成長率高達6%,想必讓很多升斗小民與年輕人苦笑,為什麼大家無感?

尤其大量效法北歐福利國家的由政府主導、補貼(藉著疫情的無遠弗屆的影響),執政黨發放振興五倍券、國旅券、農遊券等等的作法,固然為了救急無可厚非,可是這樣砸錢振興經濟做出來的經濟成長率,是實在的嗎?

特別是下一代的心目中,對於台灣的經濟展望,都屬消極取向,最讓人擔心。問現在三十歲世代,幾乎都是不婚世代,而且往往用一句話堵塞長輩的關心:「因為買不起房子,養不起下一代,對婚姻沒有興趣。」

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對婚姻沒有興趣這個面向,涉及社會心理學(世俗化價值對傳統婚姻的價值體系的衝擊),比較不是總體經濟面向的討論,但是下一代普遍有活在當下的心態,倒是值得檢討台灣的經濟國策是不是出了問題?

首先台灣過去半世紀賴以經濟成長的發展火車頭是製造業,現在對台灣總體經濟的貢獻已經很小。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之一,因為製造業的重要性,是有永續性與關聯性,對於建造百年經濟大國的根基也有正面影響。

連過去幾十年來因為製造業的「產業空洞化」(hollowing out)都身受其害的全球龍頭美國,從上一任川普總統任內,就高喊要讓製造業回美國重新生根。

製造業的重要性

所以川普總統吸引台灣首富郭台銘到美國五大湖畔、生鏽地帶(Rusted Belt,相對於及加州等景氣好的陽光地帶Sun Belt)、氣候苦寒人口外移的威斯康辛州設立蘋果手機代工廠的鴻海美國廠(曾經讓中共以為郭台銘在鄭州的富士康大廠不玩了),牽動多少美中貿易摩擦的敏感神經,製造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2018年美中貿易大戰,美國開始對中國大陸多種商品進行重稅,中國也反制以關稅清單。

美國當時看光是課重稅制不了中國,於是又使出殺手鐧,不准美國公司把科技產品出貨到中國,尤其嚴禁美商幫助中國安裝可能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的關鍵零組件,給中國的特定公司。

由於美中對抗,台灣的經濟發展總算有自己可以喘息的一條新路。然而,我們半世紀以前賴以起家的製造業,榮景不再,中國的製造業吸走了全球的製造業的能量,台灣的製造業不能與之抗衡,只有走瑞士、荷蘭那樣的小國找全球利基市場的圖生存的發展策略。

終使房價高不可攀

製造業容易累積財富。過去五十年來經濟發展累計老財團、有錢人的舊財富(old money),在經濟學的邏輯下,為了錢滾錢,將財富投在股市與房市,終於造成台灣都會區房價高不可攀的格局。

因為這樣,年輕人賺到的新財富(new money)很有限,買不起自己的房子,個人奮鬥的心受到壓抑,而有負向的心情。

也許我們應該從其他層面,社會心理層面,來鼓舞年輕人,才能幫助他們度過這樣的長期趨勢,也就是國家不均衡發展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