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本書的結論裡,從三方面評論司徒在華一生功過。
第一,宗教教育家。司徒可說是基督教「社會福音派」在華傳教者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他所關心的,不只是拯救靈魂的問題,同時也關心中國社會的改造與大眾的福祉。
融合中西哲學觀
司徒將基督教的神學與倫理,和中國的宗教與文化傳統,加以混合而成為一種新的宗教哲學觀。司徒相信,所有的宗教或精神體系均來自同一至高無上的本源,因此,中國人宗教與哲學都有其本身的價值與力量。
就此點而言,他的立場可說是與其前輩先賢如利瑪竇等人不謀而合。司徒等於繼承並發揚十七與十八世紀期間,耶穌會教士及其華人皈依者所立下的傳統,即是將基督教教義與中國精神文明融為一體,而互映發光。
辦學典範
司徒對二十世紀中國另一貢獻,是他在燕大的教育工作。胡適曾預言:「司徒博士無疑將成為傳教士來華辦學史上永垂不朽的人物之一。」
政治行動派
第二,政治行動派。芝大吾師入江昭,對美國海外擴張主義素有研究,他將十九世紀中葉以迄一九四○年代期間,美國人士在東亞地區推行擴張主義的人物劃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民族主義派」,他們主張以武力來擴張美國勢力;第二類則是所謂的「自由主義派」,他們是藉由和平、非軍事之途徑,在東亞實現美國的理想。兼具兩者的人物則為威爾遜總統(註5)。
總括來說,我認為,司徒是屬於威爾遜這一類型人物。從九一八事變至珍珠港事件的十年間,司徒主張美國以強硬手段對抗日本侵華行動,充分顯現司徒是一位「民族主義派」人物。
在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九年擔任駐華大使期間,司徒也曾先後扮演「自由主義派」及「民族主義派」兩種角色。大使工作展開之初,他可說是一名「自由主義派」人物,主張美、蘇、中三國建立一理想的三邊合作關係;在一九四五至四六年期間,他力倡國共兩黨成立聯合政府之議,並一再表示他願充當調人促成此事。
反對與中共妥協
一九四七年開始,美蘇冷戰加劇,司徒即轉變成「民族主義派」人物,一再呼籲美國應以軍事行動支持國民政府。他反對中共與蘇共的激烈程度,較諸十年前之反日,毫不遜色。他在一九四九年離華之後,此時全球已進入冷戰時期,更反對美國與中共妥協,充分顯現他是一位「民族主義派」人物。
司徒認為中國是美國在太平洋彼岸的姊妹共和國,因此拯救她免遭赤化是美國的責任。此外,司徒覺得自己是為中國而生,因此美國絕不能將中國拱手讓給唯蘇聯馬首是瞻的中共。在二十世紀所有熱愛中國的美國人中,他是堅持此一理念而終身不渝之典範。
激怒華府與中共
但司徒在大使任內的表現,卻是一大失敗,其根本原因,就是他這種兼具「自由主義派」與「民族主義派」的思想與作法。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美國的反共戰略將重點放在歐洲,但在中國,美國只想與蘇聯及中共妥協,所以他那「民族主義派」支持國民政府反共到底的建議,無法為華府接受,更激怒了中共。
至於他的美式「自由主義」思想與建議,例如國共成立聯合政府,也未為國民政府所接納,最後美國、國民政府及中共三方面均排斥他。總之,他是一位壯志未伸、不受歡迎的大使(註6)。
註5 Yu-ming Shaw, pp. 297-298.
註6 Ibid., pp. 302.
第三,中國觀察家。對於司徒做為一名「中國觀察家」的表現與功力,我們可檢視他對中共政權的預測。他在晚年出版的《在中國五十年》回憶錄中指出,中國共產主義終將被「中國化」,同時他也認為中、蘇兩共終將失和。
預言中、蘇終將失合
司徒並且認為,中共的專制統治,會造成民眾普遍不滿、經濟陷入困境,以及與蘇聯產生摩擦,最後極可能被迫轉向西方。在回憶錄他又表示,深信中共政權終將崩潰,因為它的意識型態本屬舶來品,與中國政治哲學格格不入,中國人民將難以長期忍受它的極權統治。
司徒對中蘇兩共終將失和的預測,在一九六○年已經實現;他預期共產主義在中國將逐漸「中國化」,也證明正確;他預測中共會為解決其內外交迫的問題而轉向西方國家求助,這也在一九七○年代實現;如今只剩下「中共政權終將崩潰」這一預測尚未成為事實。
(待續)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本書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作者:邵玉銘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頁數:460頁 定價:450 元
團購郵撥帳號:0100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