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度擔任行政院長發言人
第十四章 出任政府、總統、行政院長之發言人
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中華民國政府由訓政時期過渡到憲政時期。同年五月,行政院新聞局在南京成立。
首任局長為董顯光,後續歷任局長依序為沈昌煥、吳南如、沈錡、沈劍虹、魏景蒙、錢復、丁懋時、宋楚瑜、張京育等人,我於一九八七年四月出任第十一任局長。新聞局長為政府發言人,也是行政院長之發言人,另外也兼任總統之發言人(直到一九九○年四月,總統府始自設發言人)。
所以,我在四年五個月任內(一九八七年四月至一九九一年九月),一共擔任總統蔣經國及李登輝之發言人,也先後擔任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之發言人。
一、俞國華院長
(一)任命背景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二日,蔣經國總統頒布行政院局部改組任命令,有兩位學術界人士出任新職,一位是出任交通部部長的交通大學校長郭南宏,另外一個就是我。第二天《聯合報》社論指郭和我「乃是政壇中此生不渝的新人,可以說是破格任用,也相當的打破了人才的框子」(註1)。《中國時報》對我的期許是「特別是開放報禁在即,對邵氏之接掌新聞局,更是一大考驗」(註2)。四月二十九日,行政院舉行新任閣員記者會。我雖是新人,但身為新聞局長,就出任記者會的主持人。
生平第一次主持記者會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記者會。從那天開始到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九日離開新聞局,四年五個月期間,我每週、甚至每日都要舉行記者會。始終好奇,政府為何選擇我出任這個位置?在任內,由於工作過於繁忙,沒時間研究這個問題。等到十二年後,在一九九九年看到《工商時報》記者王駿根據俞院長口述所撰之《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一書,才得到答案。
書中指出,俞國華在五年行政院長任內,用過三位局長:一九八四年六月組閣,續用孫運璿內閣的新聞局長宋楚瑜;後來宋楚瑜出任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主任,經過「某方面推薦」,俞國華就啟用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張京育出任新聞局長;到了一九八七年間,張京育離開新聞局回到原職,俞國華即自行挑人,決定由邵玉銘出任新聞局長。
書中對我的描寫是「邵玉銘當時擔任政大國關中心主任,俞國華在許多場合對邵都有印象,注意到邵的表現,所以在張京育之後,他主動提拔邵玉銘出任新聞局長」(註3)。我接任前,向政大辦理借調手續,依照當時政大規定,借調期間為四年。
我和俞揆素昧平生、幾無接觸,為何俞揆要「主動提拔」我?在國關中心服務期間,由於中心主任每年兩次要到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提出有關國際和大陸局勢報告,俞揆因是中常委,應聽過我幾次報告。另外一件事,發生在任命前幾個月。
某日上午,突然接到行政院院長辦公室來電,告知早上美國外賓拜會俞院長,外交部翻譯人員臨時因故不能前來,請我充當傳譯。那是我第一次跟俞院長有近距離接觸。整個傳譯過程都很順利,不過因為他浙江口音很重,當他講「四年經濟計畫」,「四」、「十」的音相似,我一時無法分辨,但因一般經濟計畫大多為四年,因此翻譯成「四」,院長沒有糾正我,我想是翻對了。
到行政院服務之後,慢慢了解俞院長與黨務系統關係不佳,我想自己出任的原因之一,是我無任何黨務經歷,更無派系屬性。
一九八二年底回國服務之四年餘期間,先後在「亞洲與世界社」與國關中心服務。我雖是國民黨黨員,卻從未擔任黨職;而在國關中心服務期間,時常出國開會,在國內政壇甚少露面。再加上我個人不喜應酬,也不打高爾夫球,除了幾位官場上多年老友外,和政壇人物鮮少來往,為何他選中我?
記得追隨俞揆工作一年後,有次新聞局廣電處處長出缺,我向外界廣徵人選,他們推薦一位曾經在新聞局電影處服務過的某部會司長級人士。但當我簽報任命公文到院長辦公室時,院長問我為何任用此人?我回答說,這個職位是司處長級職務,此人具備任用資格,在業界風評亦佳。
院長說:「你知不知道他是X系人馬?」我當時一愣,因為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說:「他是不是X系人馬我不清楚,即便是,他是我的下屬,也得聽命於我。」院長回答:「你太有自信,這個人我不能用。」便將公文退回給我。我當面被拒,心有不甘,爭辯說:「院長,我追隨您一年多,您是長官,我是部屬,可曾有不聽指揮之事發生?所以請您接受我的推薦。」院長不為所動,堅決反對此一人選,並說:「你再堅持,我連你都要懷疑了。」
我回到局本部,非常生氣,跟當時的主任祕書謝復生兄說:「我身為局長,連自己的處長都不能任用,尊嚴何在?我要辭職。」謝主祕笑笑回答說:「若院長不同意你,你就要辭職,那你恐怕要經常辭職。」這是我追隨俞揆兩年一個月期間,唯一一次與他有過面紅耳赤的爭論。
經過這件事,我才知道,俞揆對於政壇某些派系或人馬,內心甚有芥蒂。此事使我懷疑院長選我來局服務,可能認為我身居國外多年,應非任何派系之人馬。我又推想,由於新聞局長要負責國際文宣工作,必須具備英文能力,所以,他在任命前,臨時找我充當傳譯,要當面考我的英語能力。
註1《聯合報》(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三日),第二版。
註2《中國時報》(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三日),第二版。
註3俞國華口述,王駿執筆,《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台北:商智文化,一九九九),頁四八九—四九○。
(待續)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本書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作者:邵玉銘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頁數:460頁 定價:450 元
團購郵撥帳號:0100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