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長久以來,政府習慣性用民粹式「凍漲補貼」來解決民生及財務黑洞問題,以為撒錢就能「藥到病除」,換取選票;殊不知,沒錢萬萬不能,但錢也非萬能。舉犖犖大者,如今年三月中央行跟隨美聯準會升息後,公股行庫隨即同額調整存放款利率,貸款族負擔將加重。
凍漲破壞市場機制
但財政部希望八大公股行庫的「青年安心成家購屋」貸款利率,傾向於「凍漲」,維持目前最低價到年底,連同先前的勞工紓困貸款利率也「凍漲」。
另外,去年下半年本土疫情過後,餐飲業漲聲不斷,民眾荷包縮水,抱怨連連,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協調部會提出各項穩定物價作為,包括電價及桶裝瓦斯價格今年3月底前也不調漲。
回想農曆年前,北部地區竟出現「一蛋難求」的「蛋蛋危機」亂象,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於農曆年前要求蛋農「凍漲」;當時蛋價每台斤平均批發價34.5元,然生產成本已漲至32元,蛋價跟不上飼料成本漲幅,只好先停產,再大漲價。印證了「殺頭生意有人做,虧本生意無人做」。
再看學雜費,這是大專院校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學費已凍漲18年,在少子化,招生普遍缺額的狀況下,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教育品質恐難維繫。又政府為補救即將破產的勞保財務黑洞,每年還要拿國庫撥補逾200億台幣。
勿限制價格機能
經濟學原理所提到「市場機能」就是「價格機能」。消費者希望價格愈低愈好,生產者希望價格愈高愈好,最後就在買賣雙方的共識下決定了一個共同接受的均衡價格,而這背後的力量就像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人為的「凍漲」就是價格限制手段,結果造成超額需求(供給不足)的失衡現象,及社會福利「無謂的損失」。
筆者以為,一、利率「凍漲及補貼」,看來是一種「挪東牆補西牆」的作法,單就青安房貸利率,公股行庫不僅在央行降息時,要多降1碼,升息時又需「凍漲」,真是有苦難言。若以今年1月底全台青安房貸餘額1.3兆元估算,「凍漲」9個月,八行庫將少收約24億元的利息收入,這不僅是國庫的損失,也是全民的損失。
二、青安房貸戶條件寬鬆,「凍漲」後是1.4%,比銀行眼中「好客戶」的公教房貸戶1.56%還低,既是厚此薄彼,也違反銀行授信5P原則。
學費凍漲降低品質
三、大專院校學雜費調整早訂有公式,包括國內家戶可支配所得、薪資和物價水準三要項,分別占35%、35%及30%。但教育部多年來籠絡民意,不鼓勵、甚至阻擋調整學雜費,此公式形同虛設。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台灣高等教育以價格低廉著稱,無論教師薪資、學生負擔,不問貧富、不問良莠,皆幾近齊頭式平等。長此以往,教育品質及國際競爭力堪憂。
四、對公用事業「凍漲」或「補貼」,看似政府苦民所苦,最終也是全民負擔。持平而論,「凍漲」或「補貼」是一種治標不治本,救急不救窮的政策,更是人為扭曲市場機制。
除非「市場失靈」,不然透過市場機能運作,合理反映成本,依循調漲公式,才是正確的治本之道。否則,「凍漲補貼」減法思維,終究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