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見趨勢的詩劇場系列—我看《光年》

朱全斌 2022/03/23 09:19 點閱 2078 次

繼2014向楊牧致敬《隨風朗誦》、2015向瘂弦致敬《紅玉米之歌》以及2020紀念楊牧《愛是我們的嚮導》之後,一直戮力於文學與劇場結合的趨勢教育基金會,正式推出「趨勢詩劇場」系列,並在上個週末以《光年》的詩劇場別開生面地在國家圖書館的多功能展演廳揭幕。

早早索票一空

《光年》邀請創作力豐沛的詩人羅智成,自他眾多的詩集中,精選了40篇詩文,交由劇場導演徐堰鈴發想編排,並集合了當代台灣劇場界在音樂、表演以及影像等領域的菁英,共同創作的一場極盡聲目之美的詩的饗宴。

台灣觀眾對詩劇場並不陌生,但是因為內容的非敘事性以及比較疏離的表演形式,過去多侷限在小劇場演出,這次《光年》在近500席的中型劇場演出兩場,早早就索票一空,從現場觀眾熱烈的反應,可以樂觀期待這個更具文藝氣息的獨特劇種的前景。

文句縫隙發揮想像

詩與小說、劇本不同,比較不重視前後文的銜接脈絡,文字本身充滿意像與多義的解釋空間。在一段訪談中,徐導演及負責音樂設計的陳建騏均表示,正是文句間這樣的「縫隙」,讓他們也得以發揮自己的想像。詩人提供的文本提示了前導的概念與主題,但在這樣框架下仍提供了極大的創作空間。

雖然沒有貫穿的敘事主軸,但是從不同主題選出來又打散的詩文仍具有各自的主題與情境,在導演設定的架構下,演員則透過肢體、口白與歌聲來表達他們的想像。充滿動能的演員有時也會扮演例如神木一般的象徵性道具,他們流暢地在舞台上穿梭舞動,不時充滿童趣。

目不暇給佔據眼球

我們都說「讀詩」而非「聽詩」,因為詩句經常迷離隱晦,不容易一聽就懂,所以現場都有字幕投影輔助。然而令人目不暇給的影像與舞台動作佔據了觀眾眼球,高密度的文字與口白也實在讓人來不及消化,與其說是讀詩,更像是「讀像」,而這個像又是充滿詩意非邏輯的像,它帶來一種耽美的抽離效果,正好提供觀眾想像的「縫隙」,讓各自的詮釋與想像也植入了對這場表演的理解。

這正是詩劇場的迷人之處,在不靠情節與因果邏輯組成的戲劇結構中,每個人都擁有參與與補白的空間,我們在超脫日常陳腐的語境以及優美樂音的激化下,得到殊異的感動。

40篇詩文關心人生

四十篇詩文選自主題不同的詩集,有屬於情人絮語般的《寶寶之書》、關於土地關懷的《地球之島》、思索記憶與文明的《夢中書房》….,以及羅智成特別為此盛會所寫的(光年),不同主題交錯出現,氣氛時而輕快愉悅,時而神秘詭譎,以星空為基底卻抽象又轉換快速的舞台令人驚嘆,整個觀賞經驗猶如沈浸在一個多線進行的非敘事情境中,唯有距離與孤獨感始終籠罩著。

科技的腳步越走越快,世界充滿著計量與加速的慾望,唯有詩提醒我們要縮短與心靈之間的距離。《光年》替趨勢詩劇場系列立下了成功的標竿,讓我們期待未來可以欣賞到更多美好的作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