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商店與連鎖超市全面攻城略地下,近幾十年來傳統老雜貨店快速式微,成為被時光掩覆的不起眼的存在。然而雜貨店裡那些好親切的空間陳設,必備的菸酒米鹽,垂涎欲滴的蜜餞零嘴,南北乾貨等日常物件,以及鄰里厝邊三不五時閒話開講,日影悠悠的氣味氛圍,仍是無數人心中永遠的回憶。
本書作者全台走透透,跋山涉水,南征北討,親訪32家情味依舊的雜貨店,帶領我們走進時間的長廊,細數那些故人、舊事、老物,揭開暗藏在積塵角落間的老雜身世。
以前收成的季節,農家一天要煮五頓飯,用竹籃挑到田裡的「割稻仔飯」裝著一層飯一層菜一層湯,「點心煮麵抑是米苔目,暗頓一定有魚有肉,足腥臊……」楊老闆講到這裡,彷彿熱騰騰的香氣都快冒出來了,那時因為人多煮食多,雜貨店生意好做,「無像後來機械化,買一罐飲料、兩包菸就去田裡矣。」
回顧當年生意好做
雖然不如幾代前鼎盛,這間大里老街上的雜貨店,客人依然絡繹不絕,人稱「楊仔」的楊老闆年近七十,體魄仍好,「我欲來去送米啊!」他把一袋三十多公斤的米甩上肩,三歲小孫子跟著蹬上摩托車,祖孫倆像郊遊一樣出發了。
大里繁華依舊
清末「一府二鹿三艋岬」名聲響亮,其實後頭還接著「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舊名「大里杙」的大里是當時台中最富庶的地區;「杙」指綁船的木樁,當年滿載貨物的舟筏,從鹿港進入烏溪後,再沿著河寬一公里的大里溪駛進大里。楊仔的阿祖也在這條街租下店面,接引市場的人潮做生意。
後來陸路發達,大里地位逐漸沒落,但楊仔少年時還看過竹筏航行河面上的景象,直到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後,原本在大里國中旁的大里溪改道,河的記憶就遠了。
直到今日,福興宮前的早市依然熱鬧滾滾,街坊阿伯大嬸一路從菜市場逛到楊仔店裡,買把鹽、提罐米酒,流連亭仔腳跟楊太太話個家常,才道別離去。
戰末糖珍貴如黃金
楊仔回溯,日本時代阿公接手後,小店安上自己名字「楊長發」,附近五個庄只有他們一家店,因此生意愈做愈大,店裡請了十幾個夥計,還進口昂貴的日本龜甲萬醬油、森永牛奶糖,以及日本清酒、紅酒等。
戰末實施糧食配給,那時糖珍貴如黃金,有人要用一甲地跟阿公換一包糖,他笑嘆:「若是有換,這馬就發財矣。」(如果換了,現在就發財了。)但在地方上做出名聲的阿公,卻因忙得沒日沒夜,三十九歲就胃出血過世了。
家家戶戶醃鹹菜
到了爸爸當家,時逢一九五○、六○年代大里鹹菜的鼎盛期,醃漬鹹菜的粗鹽用量大,當時鹽的產銷仍由政府管制,像他家一樣有「鹽牌」的店家生意大好;來自台南鹽場的粗鹽裝進麻布袋,店家領鹽得憑「鹽單」,他記得家裡承租的倉庫,光是鹽便可存放三千公斤,可見銷量驚人。
他生動描繪少年時見過家家戶戶做鹹菜的盛況,農家在年尾稻子收割後種下芥菜,過年前收成,曬完一天放進大杉木桶裡醃漬,一層菜一層鹽,整個人踏進桶子用力踩,再用大石頭壓蓋,三個月後開封。後來農村工業化,這景象只留在大里「鹹菜巷」的彩繪裡,台灣也已不再曬鹽,現在他店裡賣的粗鹽都是澳洲進口了。
翻開難忘的記憶
在這棟百年老屋出生的楊仔,不論從哪個話頭,都能說出一段關於雜貨典故與當地風土的故事,而翻開屬於他自己的記憶,最難忘的莫過於早年常跟著爸爸到台中第一市場補貨,父子各騎一台「雙管腳踏車」出發,辦好貨後有些自己載、有些請人用「犁仔卡」運回來。
每次黃昏出門,回到家已近午夜,他笑說有次他居然騎到睡著,眼睛都瞇起來了腳還繼續踩。更狼狽的是,用箱子套上布袋載回來的雞蛋,常在石頭路上震破一堆,這辛勞真非今日批發商卡車直抵店門口可以比擬。
生意新高峰
然而爸爸晚年時,因為一大筆十行紙記的欠款收不回來,加上身體不好,錢都投進醫院,同時便利商店興起,店業大受衝擊。最低潮時,家裡去算命改店名為「楊勝昌」,有「日日見財」之意,但當年家裡還真轉了運──在爸爸過世前後的一九八○年代,大里附近農地蓋起一間間製鞋、做五金零件的小工廠,成群女工下班後來店裡採買油鹽好煮晚餐,又帶起店裡生意的高峰。
那時楊仔一邊在藥廠工作,每早得先送幾趟貨再趕到公司,「我九點打卡以前,店裡差不多就賺一千啊!」其實回台中上班兼顧店之前,他長年在彰化、嘉義各地藥廠打拚,曾以獨門配方調出幾支大暢銷的藥酒,在外期間,家裡雜貨店全靠太太撐持,街坊鄰居最認得的,也是楊太太那眼尾彎彎的笑容。
家庭為最重要財富
但回首往事,楊太太停下手中正在餵孫的湯匙,皺眉說當時一個人顧店又帶六個孩子,「實在顧袂來。」(實在顧不來。)直到有天被正值叛逆的大女兒氣到,她半夜急電在外地的楊仔放狠話:「囡仔變歹我毋管啊!」(孩子變壞我不管了!)楊仔趕緊包袱款款連夜坐野雞車回家。
後來他在台中另覓新職,雖然薪水砍半,但如今他臉上堆滿慈祥笑容說:「錢賺較少無要緊,家庭愛顧啊。」
一磚一櫃顯百年風華
兩年前退休後,楊仔陪老伴專心顧店、顧孫;坐在門口籐椅上,吹著穿過亭仔腳的風,像是一員大將告老還鄉,從商場回到最熟悉的鄰里,做著小買賣。他不時起身招呼客人,笑稱:「佇公司是眾人聽咱的,這馬是咱聽眾人的。」(在公司是大家聽我們的,現在是我們聽大家的。)
楊勝昌商店曾經發達富貴,卻始終有著與鄰里相依的日常氣味。紅磚外牆的老店還保留古早木格子窗,舊檜木櫃上掛著昭和年間的「酒類賣上增進」褒狀;店面走到底一扇門推進去,則是堆滿了孫兒玩具的客廳和臥房,幾代人的生活都能在裡面找到痕跡。
傳統人情的豐足感
楊仔指著左鄰右舍說,如果不是九二一震倒好幾間藥房、米店等老厝,老街的樣子會更完整,從清代的福州磚、日本時代的木材榫接、戰後到現代的水泥樓房,百年的建築風貌都在其中。
消費習慣隨時代改變了,但他小本生意老實做,還依循爸爸當年的「一打賺兩罐」。他一邊感嘆不知店還能開多久,但每逢過年,他和太太還是不眠不休地親手做發粿來賣,自嘲兒女看他們這麼累,「驚甲毋敢接。」(嚇到不敢接。)
然而,彷彿是天性,不用雙手做些東西,沒吃老店做的粿過年,心裡就是有些不對勁,楊仔沒想改變的,或許就是如古早割稻飯般,那種傳統勞力與人情所帶來的豐足感吧。(小凡/輯)
《老雜時代》
作者:林欣誼, 曾國祥
出版社:遠流
其他書訊:
《元宇宙大投資》
作者: 焦娟, 易歡歡, 毛永豐
出版社:樂金文化
最貼近華人的視角,精準解析華人的元宇宙機會所在由於中國大陸與台灣業界緊密相連。內容由中國大陸金融科技界的知識領袖級業界人士所撰寫,不僅簡單扼要的解說產業現狀,且有哪些公司投入其中,介紹世界20大元宇宙的主要參加者的案例,並解析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
本書以從內向外,以及如何去實現元宇宙的視角(供給端的視角),按照價值傳導機制,以人們尋求的感官體驗為終點,導推能夠實現感官體驗的諸多科技,進而分拆出元宇宙投資版圖。
《桑塔格》
作者: 本傑明‧莫瑟
出版社:衛城出版
蘇珊.桑塔格出生在一九三三年的紐約。父母是立陶宛與波蘭猶太人的後裔,兩人婚後曾經短暫居住在中國,但父親在中國時死於肺結核病,使得母親因而必須孤身踏上漫長的旅途回到美國。桑塔格的母親美麗優雅,但一生深受不安全感所苦。
桑塔格非常早就展現出不凡的聰穎天賦。生活在如她母親這般受困的大人當中,她憑藉超齡早熟的閱讀,讓自己進入到文學、藝術、哲學的世界。十八歲就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並被選為學術菁英團體Phi Beta Kappa的一員。大學畢業後,桑塔格首先在學院從事教學,但很快地,她便重新定義了二十世紀「作家」所能發揮的巨大文化影響力。
《你發生過什麼事》
作者: 歐普拉.溫芙蕾, 布魯斯.D.培理
出版社:悅知文化
也許你曾經想過:「為什麼我會這樣做?」或是「為什麼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我們更時常用過高的標準審視、責怪自己,或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在這些時候,我們該問的,不是「你有什麼問題?」而是:「你發生過什麼事?」
媒體領袖歐普拉與精神科醫生培理,透過對談,深入探討創傷的機制與復原的本質。歐普拉暢談自身經歷與受訪者們的故事,培理醫生則以腦科學分析與案例分享,讓我們理解該如何透過大腦獨特的適應力,認識創傷,重建心理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