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記〉面對能源二大挑戰:原油與核電

游常山 2022/03/07 10:54 點閱 1929 次

俄烏戰爭推升,國際原油價格來到2011年以來的新高,北海布蘭特原油報價每桶124美元,比較便宜的中東杜拜也報價114美元,台灣面臨輸入性物資通膨的壓力又增高。

輸入性通膨壓力大

十一年前油價暴漲是因為:日本311大地震、中東阿拉伯之春的動盪所引起的,加上國際供應鏈打亂,所以2011年春天油價暴漲三成。所幸那時候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並未採取「量化寬鬆」的QE政策,沒有印太多的美元、日圓現鈔,沒有在全世界傾倒,壓力沒有今年這麼大。

2022年還沒有過完第一季,油市卻悲觀許多。主因是國際油市看壞俄羅斯的供油量,儘管有讓中東大國伊朗的石油重返市場,推升原油庫存,而美國也努力要擴增供油量,這兩大因素原本是可以抵銷主要能源暴漲的趨勢。

通膨因而在國際原油價格飆升的壓力下,如斷線風箏,今年元月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7.5%,這是自1982年以來的新高。隔了四十年,通膨怪獸一旦放出,更難馴服。

處理不好,就是全球經濟面臨衰退。

全球經濟恐衰退

經濟衰退的影響是什麼?很多人直接聯想到苦日子來臨,也許多數國家日子過得還可以,至少還不算是烏克蘭難民為了逃避兵燹那樣的悲慘的亂世。

但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的確,不患寡而患不均,總體經濟的成長的確是首鼠兩端,非常難兼顧。

四個月前,台灣經濟研究院在展望2022年台灣經濟時,還鋪陳了下面的多空交鋒的各種因素:

首先,隨著全球疫苗覆蓋率提升,疫情對實體經濟影響式微,旅遊觀光業的復甦才看到端苗,好比:各觀光大國,英國首相強森說327起採「群體免疫」政策,Covid-19正式被「流感化」,下飛機不必隔離。又如台灣人經常造訪的日本,才剛開始放出打滿三劑疫苗可以不需要下飛機就隔離的利多,這些都是好消息。

兩難中求平衡

然而壞消息是:近期已開發經濟體貨幣政策開始轉向,美國升息打通膨,新興經濟體面臨壓力,國際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增加。

所幸在台灣的國家發展轉型,近三十年來逐漸向社會福利國家傾斜,正面影響所及,我們的底層民眾並未過著如總體經濟學家臆測的:淪落為經濟衰退第一個傷害的對象。

從1987年故總統蔣經國宣布政治解嚴以來,台灣的發展都是「兩難」中求取平衡:社會福利Vs.經濟成長,環境保護Vs.工廠營運成本,勞工權益Vs.資方利潤…凡是對於民生福祉有利的社會發展,對上的另外一端永遠是經濟面的限制。

三十多年前,台灣的企業遷移到中國大陸去設工廠,然後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候,因為「紅色供應鏈」的中國採取「騰籠換鳥」政策,逼迫許多台商在中國獲利了結,改行,將生產線遷移回台灣。

能源永續國安問題

說起來,台灣經濟面臨的驚濤駭浪還算少嗎?藍綠對決除了統獨認同的議題外,經濟發展方向的大爭議,首推要不要核電?不久前核四公投的又一次對決,在綠執政的覆蓋下,反核的陣營又贏了,台電公司除了逐年打消核四的攤提成本3205億台幣的天價,還要花不少成本跟澳洲、卡達、印尼購買天然氣來用於火力發電,使得台電的經營利潤大減。

電力屬於民生問題,同時也是國家安全問題,而目前台灣主要的發電燃料,幾乎都需從其他國家進口,並集中在三個國家之中。如果這些國家進口出問題,都會對台灣的國家安全有所影響。

這樣看來,原油高漲、推升通膨壓力的問題還小,發電燃料的永續供應才是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