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俄烏戰事台灣應站哪邊?

醒報編輯部 2022/03/01 14:22 點閱 1646 次

俄烏戰事全球矚目,大家擔心「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台灣意外成為話題,然而國際政治無永遠的敵人或朋友,俄、烏兩國對台灣何嘗例外?其實,烏克蘭長期親中,台俄經貿互補,身處複雜國際政治環境,台灣應保持彈性外交策略,謀取國家最大利益,方為上策。

烏克蘭傳統親中

烏克蘭這個傳統親歐派的國家,國土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4千4百多萬人口,其實長期以來外交、國防、經濟政策親中,不僅長期提供中國糧食,連戰鬥機、航空母艦的生產技術,都不吝支持,奠定現今中國海、空軍戰力,當然如今亦因在憲法中,明訂加入北約,引發普丁怒火,終釀兵燹之災。

至於俄羅斯與台灣關係,表面上看起來雲淡風輕,其實長期以來雙方常互遞橄欖枝,並未排斥「祕密外交」。1990年初,戈巴契夫「改造與新思維」口號,與台灣的務實外交政策對接,雙方在各領域展開互動。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蕯克與台灣關係密切,達到巔峰。

台俄實質關係友好

當時外交部次長章孝嚴,兩度以民間商業團長身份訪俄,互贈物價,並達成雙方「互設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協議,兩機構設立運作迄今,並無扞格。2000年台灣新政府執政,將俄羅斯列為「新鄭和計劃」重點發展市場,台俄雙邊達成多項貿易協議,會長張俊雄曾率多位官員,前往海參崴參加第三屆亞太經合會議。

2002年「台俄協會」成立,以台灣經濟硏究院院長吳榮義為首,積極舉辦「台俄論壇」,包括外貿協會董事長許嘉棟、土地銀行董事長魏啓林、台汽電董事長林文淵、竹科管理局局長李界木,國內教育界,以及莫斯科大學博士魏百谷等人,均積極參與,發展台俄雙方經貿業務。

台俄經貿互補

台俄關係在2014年達到高峰,台灣自俄羅斯進口主要以礦產品為主,出口至俄羅斯以製造業為大宗,包括晶片等工業產品。但是以台灣現況而言,雙方仍有極大發展空間,例如農業、科技產品或航太工業等領域,均有開發價值。

俄羅斯對亞洲的外交政策也相當彈性,近年積極和印度、日本、蒙古、南韓、台灣、越南等國發展實質關係,現實主義主導外交政策。即使因為美國圍堵中國,推動印太戰略,意外將中俄兩國基於利害關係,成為戰略伙伴,然而,俄羅斯經營亞太國家外交關係的努力並未中止。

保留外交彈性

歷史上中、俄兩國關係未必和睦,中國一直是俄羅斯最大武器採購國,不過1969年珍寶島戰役,俄羅斯吃了大虧,曾經考慮動用核武,去除這個歷史「心腹大患」,後來雖未啓動核戰,從此明爭暗鬥未曾停止,甚至傳出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曾經在蔣經國時代,派員希望與台灣取得合作默契,制衡中國,但計劃因曝光而作罷。

俄羅斯此次挑起戰火,引起公憤,台灣參與圖際社會,譴責並且制裁俄羅斯之際,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政經情勢,如何保持外交彈性,聲援傳統親中的烏克蘭政權之外,亦應彈性保留對俄發展實質關係空間,謀求「台灣利益」應是最大考慮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