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談音樂》吹過一陣溫暖的風:李斯特・楊

蕭旭岑 2022/02/14 10:17 點閱 1651 次

今年初台北文藝圈最多人談論的電影,是日本導演濱口龍介以小說家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第一篇〈Drive my car〉為本拍的電影《在車上》(融合了另外兩篇〈雪哈拉莎德〉與〈木野〉的綜合改編)(如圖,劇照截圖)。

《在車上》改編功力

濱口龍介是個很好的導演,儘管有時候會有些囉唆瑣碎,或者沒辦法收尾得很漂亮,但就算達不到小津安二郎那樣的超絕境界,至少也有是枝裕和等級的水準。而且他是懂音樂的導演,例如前作《偶然與想像》用的舒曼〈兒時情景〉就很棒。

村上春樹的小說並不容易改編,濱口龍介功力不俗,《在車上》確實算是成功的改編電影。僅管最後男女主角在雪地的互動,人設脫離了小說的設定,顯得過多了些,算是某種程度的敗筆,但在藝術的範疇中,或許也不能說有對錯之分。

治癒傷口的李斯特・楊

除了電影本身,石橋英子(Eiko Ishibashi)的配樂,詩意而充滿靈性,毫不喧賓奪主,但又能打動人心,應該也是佔很重要的部分。不過,不知為何,《在車上》電影與村上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小說,讓我特別想聽薩克斯風大師李斯特・楊(Lester Young)的音樂。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是我心中村上最好的短篇作品,雖然有七篇不同的故事,然而有個重要主題,是在講「受傷」這件事。心的受傷,或許是在渾然未覺的時候,就黏著在身上看不見的角落了。我認為書寫「人類心的受傷有何種樣態的面貌」,是村上春樹在文學這個領域最為出色超卓的部分。

例如村上在〈木野〉描寫主角「在該受傷的時候沒有充分受傷」,「應該感覺到真正痛的時候,把最重要的感覺壓抑抹煞了。」刻意避開的結果,讓心的受傷以一種未結痂的狀態持續著。這是任何體驗過人生況味的人,都能懂得的傷口。這時候必須要有李斯特・楊,來治癒那樣的傷口。

過得苦卻做出好音樂

作為1930年代最重要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李斯特・楊的人生卻在「受傷」中一直度過。無論是早年受到種族歧視的待遇,到晚期靠著毒品與酒精麻醉自己,走到生命的最盡頭,李斯特・楊受酗酒症狀甚至厭食所苦,去世時還不到五十歲。因身心飽受摧殘,從已存照片看來,他外表卻比實際年齡大多了。

然而,儘管人生過得苦,但是李斯特・楊的音樂從來不會讓人覺得苦。尤其是他吹出的薩克斯風聲音,彷彿吹過一陣溫暖的風,可以直達內心最深處的洞穴,撫平一直蜷曲在裡頭尚未結痂的傷口。爵士樂史上生活過得很糟、卻做出很棒音樂的例子很多,但沒有人能有像李斯特・楊那樣「治癒」的聲音。

溫暖受傷的心

尤其是李斯特・楊生命最晚期錄製,去世後一個月才發行的唱片《總統與泰迪》(下圖,專輯封面截圖),最能聽出這樣的特質。李斯特・楊搭配一同走過搖擺年代的鋼琴手泰迪.威爾森鋼琴三重奏,「總統」據說是偉大歌手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取的外號(因為她認為他的音樂像總統一樣偉大)。

在這張唱片中,幾乎聽不出李斯特・楊急遽惡化的健康狀況,尤其每當薩克斯風聲音出現時,如此溫柔,如此溫暖,填滿了原本內心的空洞與失落。一個總是在「受傷」狀態活過一生的人,怎能吹出這麼能撫平傷口的聲音呢?我想這是任何心受傷的人都該聽的聲音,能聽到多好。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