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大氣雋永的《茶金》

梁良 2021/12/26 12:01 點閱 1668 次

台劇近年有質、量齊升之勢,隨著國際串流平台的推波助瀾,甚至已將影響力擴散至國外,引起了更多人關注到台灣戲劇的魅力。不過,台劇中真正出類拔萃之作仍數量有限,很多在強大的宣傳吹捧下的「名劇」其實外強中乾,不堪嘴嚼,勉強看一、兩集就讓我看不下去。

《茶金》與眾不同

剛播畢的十二集客語劇《茶金》是個罕見的例外,它不但讓我以每周兩集的進度一直追看到結束,而且看得津津有味,最後一集不但沒有爛尾,難得地還能留有餘韻,令人回味再三,足見本劇的製作團隊是如何認真求好,貫徹始終,值得觀眾為他們鼓掌。

作為台灣首部海陸腔客語劇,《茶金》成功地突破了方言劇的障礙進入主流視野,以橫跨國、閩、客、日、英、上海話等多種語言的台詞,自然地重現1950年前後台灣社會的寫實氛圍,讓每個角色說他們應說的語言,而非免強地統一說國語,這反而落實了「華語劇」的真正意義。

精準反映時代氛圍

本劇選題獨特,故事切入點恰到好處,精準地反映了在國民黨政權撤退來台前後的風雨飄搖時代氛圍,做官的被面臨崩潰的惡劣經濟情況逼得飢不擇食,兵行險著;而民間的小老百姓,無論是像北埔茶葉世家張福吉這樣的大老板,還是那些免強糊口的茶農,無不被政府的化肥政策或外匯政策的一紙公文弄得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終日。

而就在這個並不太平的日子,以吉桑(張福吉)和他女兒新舊兩代社長撐起來的日光茶葉公司,卻能把產量僅僅佔全球1%的台灣茶,風光地到美洲、非洲與歐洲市場,締造出台灣的「茶金時代」。而且張氏父女並不是用爾虞我詐的商場惡性競爭手段來開拓他們的事業版圖,而是憑堅持不懈的毅力和靈活應變的勇氣去克服一關一關的挑戰。

但他們實在玩不過政府不顧廠商死活的貨幣結匯落差,寧可破產關門,體面地退場,而且絕不肯刻薄員工。對比今天那些一有風吹草動就慌忙脫產跑路的無良「企業家」,老一輩人辦實業的道德操守和大氣品格是值得敬仰的。

一絲不苟 逼真重現

為了逼真重現《茶金》70年前的時代氛圍,使故事更令人信服,本劇在製作上設定了極高規格,不論場景細節還是美術陳設,都做得一絲不苟,甚至願意花特效費用打造印度茶園、重建台北橋,復刻那個時代的街道景物。

AA

當我看到男女主角劉坤凱(KK)與張薏心在總統府對面大樓的天台上無言共看夕陽的鏡頭,切實感受到自製作人湯昇榮、徐青雲,導演林君陽以降的主創團隊為了戲好而認真作出的貢獻,已為台劇在製作上樹立了一個很高的天花板,雖然跟英劇《皇冠》(The Crown)比較仍稍遜色,但已指出了一個明確的努力方向。

眉目神態細膩動人

本劇的劇情轉折其實頗富一波三折的戲劇性,但編導處理矛盾的方法並非習見的大呼小叫重口味,而是配合著溫柔敦厚的基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總是情留一線,恩怨情仇多在不言中。這種相對低調的表演方式可能會抑制了某些激烈場面的情緒爆發力,卻也讓演員能在眉目神態之中表達出更深刻的情緒,效果也更細膩動人。

例如最後一集夏老闆(夏慕雪)在演出《六月雪》時被捉捕,和劉坤凱正要遠走他鄉前被特務上門捉捕的一大段戲,其對當年國民黨政府的控訴之鏗鏘有力,可以為本劇前半段因「四萬元換一元新台幣」而招致的「美化國民黨」之譏獲得平反。

人物架構「三星烘月」

最後要稱讚編劇徐彥萍和一眾主要演員。本劇雖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但編劇在為主角作人設時並未受到創意上的侷限,大膽地為本劇設置了「三星烘月」的人物架構。

由一個大女主(新社長張薏心)貫串全局,三個男主角(父親張福吉、心儀好友劉坤凱、退婚駙馬范文貴)則在感情和事業兩方面加持,使主人公「情歸何處」的感情線和「為家族事業奮鬥」的事業線交錯發展,編織出一張以茶葉職人劇為底色的戲劇網。

演出各擅勝場

由劉坤凱、懷特公司、靳將軍、夏老闆等人串連起的家國大事和失意中原人群體,則在故事周邊豐富了《茶金》的時代特色。連俞涵飾演茶商千金張薏心,氣質出眾,柔中帶剛,讓我聯想到電懋公司的巨星尤敏,就是當年那種「玉女」典型。

三位男主角性格各異,郭子乾、溫昇豪和薛仕凌的演出各擅勝場。許安植飾演天才茶師山妹,從缺乏自信的茶農逐漸成長為可以研發出新品種拿到國際上參賽得獎的宗師,是一個十分稱職的好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