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禮拜前,我到國家音樂廳欣賞國家交響樂團(NSO)藝術顧問準‧馬寇爾(Jun Märkl)指揮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每逢歲末年終,全球各地音樂廳都會演奏這首俗稱《歡樂頌》,堪稱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交響曲的經典名曲,尤其是日本更是如此,最多一年甚至高達兩百次。
《歡樂頌》敦促和平
當晚的演奏雖然不是我喜歡的樣式,但是準‧馬寇爾是個稱職的指揮,有能力維持住基本的門面。更重要的是,能現場聆聽合唱團齊聲合唱取材自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為讚美天地所寫的《歡樂頌》詩作,「四海之內皆兄弟/因有你羽翼相伴」等句,眾聲歡唱,鐘管齊鳴,格外讓人感動。
將近兩百年後,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已被譽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曲子,特別是每逢亂世,只要此曲登場,其「四海之內皆兄弟」寓意,尤有敦促世界和平意涵。過去兩德統一與重大慶典,都是演奏貝多芬第九,連大導演庫伯力克在經典作品《發條橘子》也以此曲譏諷人類中心霸權,它遠遠超出了一首曲子的界線。
然而,這首曲子當年首演時,或許貝多芬並沒有預見未來如此光景。
首演即獲如雷掌聲
1824年5月7日維也納凱納索劇院,54歲的貝多芬帶著惡化的耳疾,以總指揮的身份,看著指揮烏姆勞夫(Umlauf)帶著樂手,第一次將他的第九號交響曲搬上舞台。這是樂聖野心勃勃,立志為交響曲開拓新局,運用所有樂器與合唱技巧,融於一爐之新作。
第一次初演,樂手們不是很明瞭作曲家的思維和意圖,指揮也在速度上有著不穩定的變化,貝多芬沒有辦法聽出音量的平衡,樂團各個聲部不是整齊一致的速度、弓法,常有些零零落落的聲音,但指揮賣力地指揮,配上貝多芬的叫喊聲,前進啊,獨唱家和樂團、合唱團都賣力地跟著盡情演奏、高歌,歌頌著自由和音樂。
末了,傳說中貝多芬聽不到終曲樂團結束到掌聲如雷的轉變,獨唱家之一、女高音卡洛琳.恩格(Caroline Unger)輕輕將他轉過身來,他才見到這麼浩大的景象。貝多芬學生辛德勒在日記寫道:「我這輩子,從未見到如此瘋狂而真摯的掌聲。」場面相當感人,這是貝多芬生命中最後、也是最盛大的音樂會。
穿越時空震撼後世
從那一天起,到今天已經快要兩百年,歷經兩次大戰洗禮,華格納和希特勒的烙印,德國文化的衝擊與再起,這首曲子已經被不斷附加許多意義上去。然而回歸音樂本身,深受法國大革命精神影響的貝多芬,謳歌人類自由、平等、博愛,這是已經失聰的他,根植於腦海與內心最深處的音樂,儘管已經超過兩百年(從第一次構思起算),還是穿越時空,深深震撼著後世的我們。
此曲名盤如雲,許多指揮巨匠都留下傳世經典。大指揮家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在著名的1951年拜魯特現場,1942年希特勒親臨的柏林愛樂音樂會,以及福氏繼任者卡拉揚1962年指揮柏林愛樂的版本,都是震古鑠今的演出,足以再傳好幾個世代。
或者,如果你不想要這麼多崇高與附加的意義,反而想聽聽此曲1824年首演時雖不穩定,但每一個音符都新鮮的氣息,那麼,最佳版本會是首演141年後的1965年4月5日,指揮家兼作曲家Hermann Scherchen,帶領著義大利的Lugano廣播樂團,適切地重現了那種搖曳、生動的初演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