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咖啡坊》燃油車、電車、油電車 碳稅與碳捕捉

邱文福 2021/12/14 17:24 點閱 1705 次

從2010年前後因環保意識抬頭而掀起的電動車大戰,加上全球大廠柴油車排碳數據造假等,使得燃油車一夕之間成為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問題是,針對所謂新能源車給予所謂的碳稅補貼,電動車竟然都不用擔心未來電池造成的二次污染,盡享所有的光環。事實上,我們該理性思考的是,節能與乾淨的能源必須是全面的。

乾淨能源的思考

所謂乾淨能源,按理就是不該再有二次污染,包括廢料的回收。台灣在廢輪胎、廢電池以及廢棄車輛,從1980年代就開始徵收費用,成立廢輪胎、廢電池乃至廢車基金會,數十年來累計數百億的基金,有沒有公布用途?

參考環保署網站,自1997年3月28日立法修正公布廢棄物清理法後,先後成立廢一般物品及容器、廢機動車輛、廢輪胎、廢潤滑油、廢鉛蓄電池、農藥廢容器、廢電子電器物品及廢資訊物品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等共8個基金管理會,輔導執行各項公告應回收物品及容器之回收清除處理。

後來又因應立法院連署要求「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納入政府預算,將該8個基管會自1998年7月1日起移由環保署概括承受,藉公權力主導,貫徹落實執行資源永續目標。簡言之,官方利用收到的基金執行各類垃圾與資源回收工作。屬於消極的善後處理,並沒有任何積極探討廢棄物來源,如何從上游管制。

大國制定的碳稅

至於碳稅,是已被大國制定的污染稅。方式是藉由市場機制找出減少污染的最有效方法,採用間接稅方式,以價格訂定而非限制排放。名義上是鼓勵節能,並使低碳能源具有市場競爭力。問題是,誰來定義「低碳能源」?

大國以經濟學理論,將污染定義為「外部負面項目」,卻對沒有直接參與交易的第三方產生負面影響,對市場不利,因此理應支付若干「費用」來平衡。經濟學家亞瑟塞西爾皮古就提議,應對此「商品」(指碳氫燃料)徵收稅金,使其成為「商品成本」反映回饋給整個人類社會,並內化成為生產成本。於是燃油車的燃油與車輛瞬間成為眾矢之的。

電動車忽然成為贏家

所以美國的特斯拉電動車一夕之間變成綠能車,靠著碳稅補貼賺錢。中國更是全力推展電動車,號稱「造車新勢力」且紛紛前往美國華爾街上市;但事實上,有些公司都還鉅額虧損,甚至組裝場都還沒有,賣出的車輛總數還不到5萬輛,「市值」卻可以超越全球10大汽車集團。

如今特斯拉站到第一線,搭配2008年起就成為地球最大單一汽車市場的中國,堅持不願成為內燃機小國的戰略,持續透過各種補助,以「十城千車」等口號補貼中國自主車廠,終於年銷售電動車可以佔到中國市場的一成左右,並順利逼使歐洲多個國家祭出燃油車夕陽限期。而特斯拉卻可以擁有市值一兆美元,創辦人馬斯克也成為時代雜誌的2021年度風雲人物。

我國迄今仍無明確的電動車產業政策,基本上跟汽車工業並未真正落實扎根有關,主因是欠缺品牌廠領軍作戰;不過我們卻有非常堅強的電動車零組件工業,或許也應該開始思考投向碳捕捉技術領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