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孫教授來談談卓新獎

簡嘉佑 2021/12/02 19:57 點閱 245 次

孫曼蘋教授從卓新獎做為起點開始這次的演講,對於有親身參與(我去採訪的)頒獎典禮的人,但談到一些得獎者或得獎作品時,很容易回想起現場的狀況,也更容易身有同感。

當天《報導者》拿下社會公器獎時,執行長、總編輯獲獎感言結束時,掌聲迸發出來。整體感覺報導者是深受媒體界喜歡。所以聽到教授對報導者的評價時,還是深感震驚!

不過我覺得教授有一點說得超好,現在媒體文章好像有愈來愈長的趨勢,但好記者不管是寫5百、1千或1萬字都能夠把故事寫出來,不一定要動輒長篇大論。另外,有時候議題太過悲苦、或沒有新的發現,在看完長文後,心中都會冒出一個問題「對讀者的意義是什麼」,她說,永遠都要問「So What?」

然後很贊同教授對《端傳媒》的讚賞。之前有跟朋友一起訂閱端傳媒,該媒體在數位轉型上已經很厲害了,做出了很多精彩的數位圖表。可能因為是原生於香港的媒體,所以很容易看到在台灣其他地方沒有看到的題材,同時對台灣的報導也不會遺漏。

教授特別稱讚《端傳媒》的「敘事能力」,就是媒體的基本功。竟然能受到教授如此稱讚,下次閱讀端傳媒的時候也應該好好閱讀、學習。

孫教授也談到,人脈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撒網。她舉自己在台電採訪宛如銅牆鐵壁。她發現台電是個人才庫、養成中心,在培養員工兩、三年後,就會分派給其他兩、三流的國營企業。這些員工宛如「龍困淺灘」。她靠著認識台電中階人才,用「鄉村包圍城市」慢慢打入台電的銅牆鐵壁之中。面對台電這個老大文化時,她也能夠從這個「人物」切台電的經營管理,有著與其他媒體不同的視角。

最後,教授跟我說,做新聞的態度很像在做社會運動,是一點一滴的累積。她舉政大拆除蔣公銅像事件為例說,因為要帶著學生做報導,後來才發現推行這件事情的社團人數只有個位數,但他們是靠著幾年持續的推行,才讓大家注意到這件事情,真正進入到校務會議,也真正促成改變。
她表示,做新聞也要有同樣的態度,把它當作一種「志業」,而不是發生事情後,一窩蜂地聚焦、一窩蜂地又散去。

PS.教授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不要只看每個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在此做個記錄。

今日成果
1.第三劑打不打? 民間、醫界看法不同
https://anntw.com/articles/20211202-VZWw
2.第三劑2日起可接種 大賣場開施打站
https://anntw.com/articles/20211202-MKSg
3.親密暴力自保教戰 促立專法要蒐證
https://anntw.com/articles/20211202-bdXy
4.土耳其貨幣瀕崩潰 央行:再降息
https://anntw.com/articles/20211202-DFFN


簡嘉佑
tofu1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