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談音樂》鑽石恆久遠:悼念大指揮家海汀克

蕭旭岑 2021/11/01 08:56 點閱 1213 次

荷蘭指揮大師海汀克(Bernard Haitink)日前以九十二高齡辭世,我先前在本專欄曾說他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勒指揮家,其實細數下來,海汀克是屬於細水長流型的指揮家,年輕時體會不出他的好處,隨著自己年紀漸長,對音樂與人生的體悟越多,越來越深刻理解、欽服他的指揮藝術。

經得起時代汰選

以前有一句廣告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海汀克就像「曖曖內含光」的鑽石,乍看不起眼,但是內裡堅實,光爍隱隱,映照著對視者,如暗夜星空,恆長深遠。他是真正經得起時間檢驗、時代汰選的大指揮家。

三十年前我開始認真聽古典音樂時,海汀克在Philips公司錄製了幾乎所有重要浪漫派作曲家的交響曲,其中馬勒、布魯克納大堆頭的交響曲也各錄製了一套(我曾說過,要錄全、同時演好這兩大作曲家的指揮家很少,根本幾個指頭就數得完)。更不用提在Decca公司,他也錄下了俄國大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的全本交響曲,這在當時唱片業也是罕見成績。

指揮界的公務員?

但也因如此,我誤認海汀克如「指揮界的公務員」,當時年輕氣盛,反抗權威官僚,刻意鑽研一些錄音稀少的大師,或特立獨行之士如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不僅對「指揮帝王」卡拉揚抱有偏見,對「指揮公務員」海汀克也是心懷保留,覺得一個「什麼都錄、什麼都不奇怪」的指揮家,還能厲害到那裡去?

三十年過去,愈發印證我當時的偏見,是多麽可笑與錯誤。誠如前台灣省交副指揮王立德先生在他的著作《指揮談指揮》,用「平穩堅實,不譁眾取寵,不強求外在效果,主張讓音樂自身說話」來形容海汀克的風格;《音樂月刊》也評論「他完全抓住音樂的呼吸起伏,而且非常自然。」聽起來簡單,事實上非常困難。

我的好友、知名樂評人blue97敘述,海汀克的音樂總是經過慢條斯理的孕育,乍看下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詮釋,聽久了,卻不知不覺會被他音樂中隱藏的魅力吸引。以布魯克納交響曲為例,「明明自認忠於樂譜,當作品的僕人,呈現的音樂卻有難以言喻的性格,一切都很奇妙吧!」

「天人合一」新境界

到了晚年,海汀克的指揮進境更到了另一個層次。近二十年來他指揮的作品,都如庖丁解牛,非常耐聽。例如技術極佳的超級樂團柏林愛樂,近二十幾年做出的音樂卻常常顯得雞肋無聊;但是每當海汀克客席柏林愛樂,往往能激發樂團發出了不起的聲音,這不僅是海汀克本身的威望,還是大師本身對音樂透徹的認識與學養,足以讓這些明星團員們敬畏。

海汀克生命中最後二十年留下的馬勒、布魯克納錄音,都是隨著生命增長愈發醇厚的聲響。我先前曾說,他指揮的馬勒第三達到「天人合一」的圓熟境界,是世間罕見的動人音符。也因此在大師仙去後的此刻,最適合悼念與送別他的音樂,就是2011年,大師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死與生不是對立的兩極,死是以生的一部分而存在著。」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如是說。馬勒第九是必須直接面對生死的作品,所有此曲之前的版本,除了阿巴多晚年之外,沒有人曾經達到過跨越生死的境界。海汀克的詮釋,完美地體現出村上「死生不是對立兩極」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