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組織連署反核 認核電非綠電救星

林志怡 2021/10/27 16:39 點閱 9404 次
跨國民團呼籲,切勿將核電當成能源轉型的綠電救星。(Photo by 林志怡/台灣醒報)
跨國民團呼籲,切勿將核電當成能源轉型的綠電救星。(Photo by 林志怡/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反核團體指出,許多核工業者宣稱核電是氣候救星,但來自 40 國的 320 個民團連署痛批,人類無法再承受任何一次核災,且至今仍沒有處理高階核廢料的合適方法,繼續建核電廠只會造成更多的能源消費、帶來更多的環境不平等。

核電重傷國現身說法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27 日舉辦記者會,邀請深受核廢料存放問題困擾的澳洲與至今仍在與核災纏鬥的日本代表透過視訊現身說法。澳洲環境保護基金會發言人史維寧說,澳洲作為全球最大的鈾礦存量與主要出口國,同時也承受著被各國要求收留核廢料的壓力,但這不是澳洲人樂見的未來,且過去殖民時代的英國核武測試,也讓當地原住民至今無法回到傳統生活領域。

日本地球之友氣候與能源倡議專員福岡雅美則指出,自從 311 大地震與福島核災後,日本仍受到核災的輻射、污土、污水所苦,強調「核災的風險只是拒絕核電的原因之一,而人類無法再承受任何一次事故」,並指出,持續使用核電,只會讓能源消費持續增加,且核廢料至今也沒有一次到位的處理方案,只能消極存放,形同禍遺子孫。

遠水救不了近火

對於核電與綠電之間的關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強調,「核電絕對不是零碳的乾淨能源」,雖核電運轉期間沒有使用化石燃料,但開採、製造、廢料的過程中,仍產生多於再生能源的碳排量,所需的建設時間動輒七年以上且造價昂貴,遑論核四廠就花了 21 年以上,可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就像是讓所有人吃魚子醬,就可以解決饑荒一樣荒謬。」

此外,環境法律人協會副秘書長謝蓓宜指出,核電廠相關設施大多需要設在資源與人口稀少的地區,而當地居民普遍社經地位較低,恐剝奪居民應有的權利,造成更嚴重的不平等。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主任周正履亦表示,台灣缺乏中長期再生能源目標,但目前再生能源使用已經成為世界趨勢,台灣不該繼續落於人後,近年來再生能源的成本也大幅下降,2020 年新增的發電設備中,已有超過八成是再生能源,且有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