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醒報編輯 2021/10/26 07:52 點閱 3120 次

1626年,19歲的西班牙青年若望(Juan),6歲的臺灣原住民小女孩雨蘭(Ulan),在「艾爾摩沙」(臺灣)的「雞籠」(和平島)相遇。若望駐守雞籠「聖救主城」16年,從士官升到軍隊最高指揮官,對國家、信仰有很多疑惑。

雨蘭從未接觸東西文明,以純真、無私的心靈,啟發若望走出寬容、活出耶穌的信仰之路。若望逐漸愛上雨蘭,卻覺得雨蘭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

這部以17世紀西班牙帝國最遙遠殖民地艾爾摩沙為背景的歷史小說,除了描述族群、鄉土、文化、愛情,也探討宗教、文明,並藉由全球第一個日不落國在殖民、貿易、傳教上的矛盾與省思,彰顯人類珍貴的宗教情操。

臺灣,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平安夜過後的聖誕節。基隆,清晨六時,國際郵輪「海洋航行者」在雨霧中鳴笛,緩緩駛進基隆港。這艘十三多萬噸、載客量三千多人的大型豪華郵輪,停靠在基隆港東岸二號及三號兩個碼頭,預計停留十個小時,傍晚離開,前往下一個旅程的海港。

西班牙來的旅客

上午八時,東二、東三碼頭開始熱鬧起來,遊覽車一輛接一輛開到碼頭邊的廣場,共有四、五十輛,排列整齊,準備接待從郵輪上岸的旅客,前往臺北市的故宮、一○一大樓、中正紀念堂,以及新北市的野柳、九份等地旅遊。

上午九時,我來到海洋航行者號船邊,撐著雨傘、舉起名牌,等候迎接兩位客人,他們是西班牙籍的多明哥夫婦。

臺灣冬天吹東北季風,臺灣北端的基隆首當其衝,加上山丘環繞,所以形成雨季,經常連續幾星期甚至一個多月淒風苦雨。今天雖然有點冷,幸好只是小風小雨,不致影響戶外行程。

接下和平島的導遊

一個月前,旅行社經由基隆市政府文化局的引介,請我接下這個privatetour(私人旅遊)的導遊任務,帶領一對西班牙夫婦參訪和平島。

我樂於國民外交,但對這項導遊任務感到好奇。雖然郵輪停靠基隆港,但旅行社提供郵輪旅客選擇的景點,其中並沒有基隆,而這對西班牙夫婦卻想留在基隆參訪和平島,並要求找一位特別的導遊,不但能夠以英語或西班牙語講解,還要了解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歷史。

我問為什麼?旅行社人員說,從未見過這樣的旅客,也很難找到合乎要求的導遊,請我務必接下任務。我確實是適任的導遊人選!我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臺灣文史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正在進行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的和平島歷史文化調查研究案,特別關注近年在和平島進行的十七世紀西班牙教堂考古工作。

歐洲三大海權國家

在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十五—十七世紀),從十六世紀中到十七世紀初,歐洲三大海權國家已分別來到東南亞設立總部,包括葡萄牙在中國的澳門、西班牙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荷蘭(尼德蘭)在印尼的巴達維亞(雅加達),展開殖民、貿易與傳教的競爭,並希望打開中國與日本的門戶。

葡萄牙與西班牙的關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FelipeII)在一五八○年以武力奪取葡萄牙王位,組成聯合王國,兩國雖然同一位君主但仍各自獨立,直到一六四○年葡萄牙才正式脫離西班牙。

西班牙、荷蘭兩國之間,則是多方面的敵對,包括荷蘭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戰爭,基督教舊教與新教的宗教戰爭,以及在海外的貿易戰爭,戰場從歐洲延伸到亞洲。

荷蘭、西班牙先後來台

荷蘭人先於一六二四年在南臺灣的「大灣」(今臺南安平)建立據點,西班牙人隨後於一六二六年在北臺灣的「雞籠」(今基隆和平島)建立據點,把臺灣帶上了國際歷史舞臺。

上午九時三十分,我看到一對白髮蒼蒼但精神奕奕的夫婦走下船梯,猜想大概就是我的客人,趕緊過去打招呼,歡迎他們來到臺灣基隆。「Merry Christmas!」多明哥先生祝我聖誕快樂,然後撐起一隻大傘,摟著太太的腰,笑著跟她說:「看啊!這裡就是Quelang!」

西班牙語Quelang的音,就是臺語漳州腔的「雞籠」(ke-lng)。多明哥先生懂得基隆的臺語發音,讓我有點驚訝,我跟他說:「國際上都稱基隆為Keelung。」

艾爾摩沙的雞籠

「我知道Keelung。」多明哥先生說:「但在十七世紀,西班牙人稱這裡為Quelang!」我說:「沒錯!那是臺灣被歐洲人稱為Formosa(福爾摩沙)的時代。」多明哥先生說:「是的!但Formosa在西班牙語的發音是Hermosa(艾爾摩沙)。」

我請多明哥夫婦上了我的車,隨即開車前往約十分鐘車程的和平島。我在車上跟他們說明,Quelang本來指和平島,這是十七世紀之前就有的國際地名,最早是中國福建航海人命名「雞籠」,因為從海上看此島形似雞的籠子。雞籠是圓錐形,但頂部是平的,那裡是捉放雞隻的出入口。

如何解釋和平島像雞籠?自十五世紀開始興盛的東亞海洋貿易,從福建前往琉球、日本的航線,帆船從東海轉向臺灣北方海域時,有一個顯著的航海指標,就是和平島西北部中山仔嶼的山丘,從外海由北向南看很像雞籠。

若望神父住了16年

多明哥先生首先介紹他們來自西班牙南部大城塞維亞(Sevilla)。「我是剛退休的中學歷史老師,我太太還在天主教會工作,我們都是天主教徒。」「在大航海時代,艾爾摩沙的雞籠是西班牙帝國最遙遠的領土。」多明哥先生說:「今天西班牙人大都忘了這段歷史,臺灣人還記得嗎?」

我看著他:「今天臺灣人對西班牙的印象,大概是鬥牛、足球、佛朗明哥,還有西班牙海鮮燉飯吧。」多明哥太太聽了大笑:「今天西班牙人對臺灣也所知不多。」「你們第一次來臺灣嗎?」「是的!」多明哥太太說:「可惜只停留半天。」「那麼你們為何選擇來和平島旅遊?」

多明哥先生說:「我們的教會叫塞維亞百合聖母堂,已有五百年歷史,在教堂的紀錄中,有位若望神父年輕時曾在艾爾摩沙的雞籠住了十六年。」多明哥太太接著說:「我們都很好奇這位神父的事蹟,剛好郵輪行程中有一站停靠臺灣的基隆港,就想順便去看看當年他居住的小島。」

上帝的護佑

此時,車子已開到和平橋。我介紹這是日本統治臺灣時代一九三五年興建的跨海大橋,過了橋就是和平島。我說:「自從有了橋,大家慢慢就不覺得和平島是個島了。」

車子經過和平島上的狹窄巷道,停在和平島公園入口處。我買了門票,帶領多明哥夫婦進入公園。我們走上小丘步道,只見海岸奇岩怪石,大海就在眼前。

多明哥太太驚嘆道:「艾爾摩沙就像她的名字,真是美麗之島啊!」多明哥先生望著海上的波浪說:「在帆船時代,若望神父從西班牙來到這個小島,住了十六年,最後平安返回西班牙,真是天主護佑啊!」

西班牙帝國遺跡

「那裡就是當年西班牙人在雞籠建城的地方。」我指引多明哥夫婦看著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基隆廠的方向。

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占領雞籠後,即開始建造「聖救主城」(聖薩爾瓦多城,SanSalvador),作為行政、商務、傳教中心,統治北臺灣十六年,活動範圍擴及東臺灣,直到一六四二年被荷蘭人驅逐。

聖救主城周長約四百公尺,以淡水河出海口南岸的灰白色觀音石為建材,規模大於同時期荷蘭人在今臺南安平以紅磚建造的「熱蘭遮城」。

(興韻/輯)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作者:曹銘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解讀數據的技術》

作者: 車賢那
出版社:樂金文化

現在「符合年紀」、「符合性別」的產品競爭已逐漸消失,轉向推薦符合個人取向與期望的產品。但在這個數據滿天飛的時代,光握有海量數據是不夠的。

想抓住目標客群、精準行銷,一定要具備「解讀」數據的能力,才是將數字轉換成金錢的關鍵!解對數據了,就可以讀懂消費者的渴望與想法,找出他們的需求,進而製造出令他們期待的產品與服務。

本書連結實際案例,能應用於職場之中。語句淺顯易懂,能迅速理解吸收。拋開利用年齡性別等基本條件,尋找目標客群的舊思維吧!

《練習不糾結》

作者: 有川真由美
出版社:遠流

其實,你不必否定自己「真的很糟糕」,或是假裝視而不見。你需要的,只是接納這些糾結心緒,並且反過來,利用「思考」與「行動」,增幅「情緒」的能量。

只要願意往前踏出一步,就能把猶疑、不安、自卑、害怕等情緒拋在腦後。根據本書的41項行動指南,練習專注於眼前的選擇,你會發現真心想做一件事,再難再累都會不辭辛勞;打從心底不想做,再簡單再有好處也不屑一顧。

重點是釐清自己「現在想優先的事項」,再依序進行。只要勇於行動,自然就會得到結果。即使不順利,也能很快釋懷。練習不糾結,是對自己的心誠實,自由地選擇今後想去的方向。

《五星級廚師教你在家做養生料理》

作者: 溫國智
出版社:優品文化

在臺灣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四季皆有當季農產品,依循節氣食補,用當季食材做最健康的料理,由內而外養出好氣色。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十二節,十二氣,每月有一節一氣。依循節氣製作料理,體內環保做到了,身體自然輕盈。

二十四節氣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全書以春夏秋冬分出四個篇章,推薦每個季節最當季的食材,再依循節氣設計菜單,力求材料簡單、作法好做、成品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