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視窗〉全球通膨嚴重 我貨幣緊縮勢在必行

何其台 2021/10/18 16:11 點閱 1019 次

全球通貨膨脹情勢嚴峻,不論能源、礦產、糧食、運輸、晶片等各類工業產品都大漲,已難視為短期現象,政府應速執行貨幣緊縮策略,運用利率、匯率政策工具,控制通膨壓力,嚴防物價失控。

政策性工具難解

長期以來,政府透過政策性工具,調控水、電、油、糧等各類民生物價,加上房租低估,以及貨幣寬鬆政策,維持低通貨膨脹率,但是新冠疫情重創各類商品供應鏈、海陸運輸價格,再加上氣候變遷、歐盟節能減碳措施,導致生產成本驟增,各類因素齊聚,台灣現在連便當都漲,恐怕難再低估輸入型通貨膨脹威力。

當前國際政治情勢複雜,亦對通膨壓力火上加油,例如中美新冷戰情勢,科技經貿保護主義再現,打破生產秩序,供應鏈重組,成本驟增,加上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薪資提高,政府債務貨幣化,都使通貨膨脹壓力難以紓解。

今年第三季鎳價創7年新高,每噸20420美元,鋁價每噸2892美元,創13年新高,油價每桶80美元,矽價2個月漲3倍,每公斤32.62美元,創11年新高,歐洲天然氣一年飆升6倍,全球糧食價格15個月平均大漲60%,台灣海運一年漲幅3倍,棉花飆10年新高,每磅1.01美元。

中美通膨影響全球

中國大陸9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較去年大漲10.7%,是1996年編制數據以來,最大漲幅,40個行業中,36個漲價,原因包括原物料飆升、供應瓶頸、能源價格上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0.8%,兩者差距太大,境內極可能演變成停滯型通膨。仍居全球大工廠地位的中國大陸,將生產成本反應到外銷售價,將帶動全球通貨膨脹壓力。

美國9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8.3%,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5.4%,比8月5.3%再增,已遠遠超過政府期待的2%以內。為了刺激經濟,聯邦政府已經連續68週大幅實施貨幣寬鬆政策,釋出31兆美元,此一因素,逼使牛肉每磅從5.99美元,漲至12美元,亦直接導致全球通貨膨脹。

海島型經濟仰賴進口

為降低通膨及美債信用風險,俄羅斯已將美債出售,改持黃金及歐元,中國大陸向中東購油,亦改為人民幣交易。

台灣是海島型經濟,能源、礦產、糧食都缺乏自給,須仰賴進口,面對國際通膨,不可能置身事外,即使政策性調整通膨,吸收部分漲價,亦不可能全面防堵,而且有其極限,無法長期使用,否則必將拖垮國家經濟。

行政院、中央銀行不宜再視當前通膨為短期性因素,國際政經情勢、疫情難解,政府應正視通膨風險,及早運用利率及匯率工具,紓解通膨,避免通膨壓力鍋爆炸,造成國家經濟及民生更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