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諾貝爾和平獎可能在台灣?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1/10/14 20:22 點閱 1079 次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了,今年頒給了兩位捍衛新聞自由的記者鬥士,菲律賓新聞網站Rappler執行長瑞薩與俄羅斯獨立報「新報」總編輯穆拉托夫。

媒體應照亮國家

這倆位都是長期面臨各種威脅,一直堅持在新聞工作上堅持的勇者。身為媒體工作者,相信都會對瑞薩女士的這句話感到共鳴:「我們將繼續照亮整個國家,新聞媒體必須向政治人物問責」。

在寓言故事中,真正讓青蛙死亡的不是滾燙的沸水,而是逐漸加溫的冷水。如果媒體人不自知也不自覺,就算在自由民主的台灣,品質也無法趕上身在極權區的媒體。

傳遞價值觀

不過雖然兩人如此優秀,在78億的世界人口當中,一定會有人質疑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別人?諾貝爾和平獎座為國際知名度最高的獎項,面對重以千萬計的英雄豪傑,和平獎不只褒揚個人,更希望傳遞價值觀。

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個人身上,其實才是真正的失焦。當然也不可否認,基金會本身難免有政治性的考慮,但至今為止,我們可以承認,基金會的政治考慮都是帶著期待,而非為了隱蔽某些真相。

我想舉幾位例子,2009年的和平獎得主美國總統歐巴馬,當時他剛剛上任不過九個月,連他自己都承認,聽到這個消息時,他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當然這是對歐巴馬的期待,歐巴馬上任前,是美國發動戰爭頻仍的時期,從冷戰結束的九零年代開始,美國前前後後發動跟介入了三十場戰爭。歐巴馬當時年輕、形象清新,可惜就算如此,歐巴馬任內依然發動了十幾場戰爭。

反思兩岸和平

對於世界和平的召喚,政治領袖因為手握權力,所以能扮演關鍵的角色。例如1994年的和平獎,就頒給了以色列跟巴基斯坦的三位領袖。1998年頒給了英國跟愛爾蘭的領袖,訴求平息北愛爾蘭的互相殺伐。2000年頒給南韓總統金大中,為的當然就是南北韓懸而未決的衝突。爭議肯定有,但是期望政治人物努力推動和平的心意是濃烈的。

如果和平獎的目的之一是期待解決衝突。今年的政治局勢,最大的衝突點都指向美中的衝突,其中最大的矛盾點當然就是台灣。兩岸之間的氛圍,也是朝向越來越對立的局面,希望兩岸除了彼此叫囂之外,也能共同分享和平的桂冠。

可惜的是,因為兩岸的衝突,台灣的國際地位不被承認,就連想要分享這樣榮耀的和平冠冕,都不可得。這不但諷刺,而且悲哀。身在世界最可能爆發衝突的地區之一,兩岸的確需要思考,除了戰爭,兩岸能夠如何和平?如何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