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科學發達的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身體仍被眾多謎團和不可思議所包圍:原來靈魂出竅不是超自然現象?聽說大腦越重、皺褶越多就越聰明?大家都說「腸道是第2個腦」,這是什麼意思?
還有,為什麼一緊張就想上廁所?打嗝和放屁又是哪個比較臭?為什麼南極超冷,卻不會讓人感冒?眼淚和鼻水其實是「無色」的血液?停經後容易骨質疏鬆,居然可以喝啤酒來預防?
本書內容讀來毫無負擔又能增長知識,大、小朋友都能樂在其中,隨翻隨看,精心設計的版面加上豐富插圖,滿足對身體運作機能的好奇心。由專業醫學博士帶領探祕人體,除了習得科學知識,同時能知曉辨別疾病警訊的方法。
根據國外某項研究表示,2007年在日本出生的孩子,估計有一半能夠活過100歲。隨著「人生100年」的時代來臨,為了能夠活得健康又長壽,人們對生活保健越來越關心。
正確的人體知識
電視和網路上充斥著各種與健康有關的資訊,只要使用智慧型手機,就能輕易搜尋到專業知識。然而,現況是這些健康資訊的內容五花八門,讓人們很難判斷其真實性,也不知道哪些才是真正有用(重要)的。為了找出「真正有用的情報」加以運用並維持自己的健康,我們是不是應該盡量先吸收一些正確的人體知識呢?
唯有擁有正確的知識,才不會把坊間流傳的保健知識照單全收或被它們牽著鼻子走,能夠判斷哪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資訊。為了加深讀者對人體的了解,本書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並配合插圖來探討許多基本疑問,希望能夠刺激讀者對人體的求知欲,成為讓讀者們想要進一步探索其他知識的啟蒙書。
人體有許多未解之謎
此外,人體還有許多未解之謎與不可思議之處,非常神祕,若讀者在深入理解人體後,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有多麼珍貴及無可取代,那將是我身為一介醫療人員最開心的事。
最後,對於有諸多不同說法的人體機制,本書在解說時將以最普遍的事實為主,並力求讓任何人都能輕易閱讀和理解。本書內容屬於一般科普,看在專家眼中可能並不充分,或是敘述不夠精準,希望各位讀者能理解這一點,並享受閱讀樂趣。
大腦重量與智商無關
若比較動物體重和大腦重量的關係,會發現越小型的動物,其大腦重量占體重的比例越大,而大型動物則是相反。動物的大腦重量和體重的0.75次方成比例,這樣的定律稱為「尺度法」(Scaling)。然而,這個動物界普遍的定律卻不適用於某種動物,那就是人類,在動物界中,人類的大腦特別大。
此外,以人類來說,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是1230公克,比一般成年男性的大腦(1350~1500公克)還要輕,因此有人認為大腦的重量與聰不聰明無關。但是,加州大學曾研究過「大腦重量與智商(IQ)的關係」,結果是兩者之間有些微相關,大腦越重的人智商越高,尤其大腦皮質中位於前額前區(Prefrontalarea)與顳葉(Temporallobe)的皮質越厚的人,智商也越高。
幼年時期的成長
不過,進一步研究之後,發現有些人雖然擁有很厚的大腦皮質,但智商卻不高。因此,科學家認為,智商高低並非取決於皮質厚度,而是取決於大腦在幼年時期成長了多少。
有一件事證實了這個學說,那就是智商超過120的人,其大腦皮質的厚度在幼年時期(7~9歲)反而低於平均,在這之後直到13歲之前卻持續增厚。由此看來,針對幼年時期的教育熱潮很可能會再興起,但我們仍然必須認知到,智商的數值並不涵蓋所有智慧,也並非萬能。
以前經常有人說:「大腦的皺摺越多就越聰明。」但其實皺摺是在胎兒大腦發育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出生就已經定形,長大後無論再怎麼學習,皺摺都不會變多。
瀕死體驗並不少見
「靈魂出竅」的現象自古流傳至今,傳說人死了之後靈魂就會脫離身體,從高處俯瞰平躺的軀體,但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種瀕死體驗並不少見,在心跳停止後撿回一命的人當中,有許多人都經歷過這種瀕死體驗,而且過程還相似得有點詭異,其中特別常見的共通點包括上述的靈魂出竅、心靈平靜、有強光從遠方照過來,或是和來自異世界的人對話等等,充滿了謎團。
靈魂出竅的錯覺?
由於這種經驗一輩子大多只有一次,很難用科學驗證,所以被當作一種超自然現象。不過,即使不瀕臨生死關頭,也能夠體驗「靈魂出竅」的狀態。在實驗中,若對大腦直接予以電擊就會出現各種反應,例如若用電擊刺激大腦的運動皮質,手臂就會自己舉起來;若刺激視覺皮質,就會看見原本看不見的顏色等等。
在這項實驗中,若刺激受測者大腦中名叫「角腦迴」(Angulargyrus)的部位,受測者便會感覺意識飄浮在空中俯瞰橫躺著的自己,也就是體驗到靈魂出竅的感覺。
角腦迴影響認知
因此,有人建立了一個假說:角腦迴可能會引發像夢境一般的幻覺。
角腦迴是個和語言認知及聽覺資訊有關的部位,一般認為人類和動物在進化初期就已經發育出角腦迴。也就是說,它內建在大腦裡,是個可以用來看穿其他動物是敵是友的生存競爭武器。靈魂出竅對人類而言也是個能夠「檢視自身內在」的重要能力,據說很多頂尖運動員都具有這種超能力。
胃部能自由伸縮
胃是個非常有彈性的器官。以成年人來說,空腹時胃的容量大約是一百毫升,大小就像一顆棒球,但是吃飽時卻能膨脹得很大,最多可以儲存大約1.5公升的食物,假如繼續塞的話,還能膨脹得更大。胃主要的功能是暫時用來儲存送進嘴裡的食物,把食物消化成黏稠的粥狀,再一點一點地送往小腸。
胃位於橫隔膜(胸部與腹部的分界)下方偏左的位置,由於橫隔膜下方只有肝臟,所以胃能夠利用剩下的空間,自由自在地伸縮。
甜食裝在另一個胃
有句話說:「甜食裝在另一個胃。」當胃裡裝滿時,位於大腦下視丘的飽足中樞會發出「已經吃飽了」的訊號,讓我們停止進食。但是,當人類看到眼前有愛吃的食物,想吃的欲望就會凌駕飽足感,使大腦分泌食慾激素這種荷爾蒙,讓胃的肌肉鬆弛。
因此,即使胃已經滿了,還是能夠再空出多餘的空間來裝食物。現代,人們說吃七分飽才會長壽,我們還是必須小心不要吃太多,即使你覺得自己還能再吃,還是維持在還有點餓的程度比較好。
大胃王是透過訓練
順便一提,那些能一次吃下十公斤以上食物的大胃王,他們的胃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他們是透過訓練來增加胃的彈性,藉此漸漸擴充胃的容量,但其原本的容量幾乎和普通人無異。
由於胃幾乎全都是由肌肉組成的,所以透過訓練來擴充食量是個有效的方法,但這樣也有危險性,所以不要抱著好玩的心態隨便模仿。
在南極不會感冒
我們俗稱的感冒,其正式名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來統稱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呼吸道急性症狀,有時還會伴隨發燒。感冒大約有90%以上是病毒造成,剩下的則是細菌感染引起,而引發感冒的病毒多達好幾百種。
當天氣變冷,感冒病毒會比較活躍,所以容易感冒,但人類待在南極這種極寒之地卻不會感冒,這是因南極曾創下低於零下97℃的超低溫紀錄,感冒病毒和細菌在那裡無法生存,會全部死光。
光是天氣冷是不會感冒的,但人若長時間待在南極,對病毒的抵抗力就會變弱,回國後馬上就會受到感染而感冒。
發燒抑制病毒
感冒時之所以會發燒,是因為身體想要透過發燒來抑制在低溫下容易繁殖的病毒。我們的體溫通常維持在37℃左右,但若是感染了病毒,大腦中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就會下令提高體溫,促使皮膚表面的汗腺關閉、血管收縮來防止散熱,把熱能留在體內。此外,發燒還能夠促進白血球運作,活化免疫力。
發燒時之所以會發冷、發抖,是為了抖動肌肉來產生熱能。當病毒越強大,人體就越會提高體溫來加強免疫力,因此罹患流感時會發燒得比感冒更嚴重。當人體靠發燒擊退病毒時,體溫調節中樞就會下令降溫,透過流汗來散熱。
(興韻/輯)
《不可思議的人體》
作者:荻野剛志
出版社:晨星
其他書訊:
《療癒收納!有小孩也能過的質感生活》
作者: Baby-mo編輯部
出版社:出色文化
媽媽和寶寶幾乎整天都待在家裡,再加上為寶寶購置的貼身衣物、嬰兒用品等,房間收納與室內布置就必須用心。本書參考前輩媽媽們的經驗,傳授打造舒適的寶寶空間的訣竅。
20位收納專家用不同的思維角度,打造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家,許多收納細節,讓人不禁讚嘆收納師的巧妙技術,也深深感受到他們對子女的愛。這本書從大空間的收納規劃,到小物品的擺放收納,都有許多實例可以參考,也因為家中有寶寶成員,考量他們比較敏感,容易受到驚嚇,因此在收納或空間規劃時,都必須要考慮許多細節。
《一日一頁藝術史》
作者: 金榮淑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內容從古埃及壁畫到現代的美術史,以及到美術館必懂的名畫,兼具廣度和深度,且簡單明瞭易讀。一天一頁,一本書就可認識365幅名畫,並且學到所有美術常識。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涵蓋了作品、美術史、畫家、流派和技法、世界史、軼聞、神話和宗教等七個領域,一點一滴累積所有不可不知的美術基本常識。
欣賞著一幅幅美麗又充滿神祕魅力的名畫之際,名畫中所蘊含的數萬年深 刻而龐大的知識,也為您開啟另一個人文學世界。每天一頁,培養個人美學素養。
《一個人到一家人的電鍋調養益膳》
作者: 吳怡詩
出版社:晶冠出版社
本書不僅僅是單純的食譜書。是吳怡詩醫師針對全家人從胃口不好、感冒、轉骨、豐胸到惱人的青春痘、肥胖、骨質疏鬆等規劃的對症食療益膳,教你認識藥膳食補的注意事項、居家常備藥材、全家大小各年齡層常見疾病的病症、病因、日常保健以及46道色香味俱全的養生益膳。
針對症狀加入適合的藥材,溫和不傷身,一喝就有感。運用家中常備的食材,燉出元氣滋補力,不必顧爐火,只要放入食材及藥材,按下按鍵就能煮出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