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嘉鴻/鐵路工程師)
全球空氣品質惡化,參酌巴黎協議方針,政府在9月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草案」並列為今年通過的優先法案。
淨零碳排目標佳
雖說台灣在整個世界的碳排總量無足輕重,但本著地球村的命運共同體,參與被高度工業發展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造成嚴重汙染後的國際環保行動,也是善盡國際社會成員的必要責任。倘若法案順利通過成案,預期一定數量的排碳大戶將被納入並適用第一波的碳定價機制,以達到2050淨零碳排目標,而標準是回歸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百分之五十以下。
以指標性的CO2總排量為例,需從2億6千萬5百萬公噸降為1億3千萬公噸。
配套規範不明
製造業減量再加上環境補償抵銷排放,中和趨零恐怕也只是個計算式,也因此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零」碳排,還真的不是個零。
以工程界常用電線電纜外披覆層為例,相關法規規範常以「無」毒、「無」鹵的型態表示並作為驗收標準,但實務上又允許含有微量添加劑或鹵素(氟、氯、溴)的溫室氣體的化合元素,此類線材廣泛使用於電子、車輛、建材,而國內外均有製造與採購,也能通過國際規範如歐規EN或英規BS甚至國家標準CNS防火規範,無論是進口或是本地製產,材質成分清楚標列。
既然「無」已非無,「零」又怎麼真的會是零呢?言之簡易,行之極難,連規範準則都還有模糊空間,未來產業界甚至公共工程的招標規格,將顯而預見衝擊與爭議,需全盤檢視相關規範配套的合理性,也是一個相當繁瑣的行政工程。
淪為數學式中和抵銷
以石化業為例,減碳已不容易更遑論零碳,不過還有一個「碳交易憑證」的徵收課稅程序,再由國家創造「碳匯」用以稀釋,也是另一種面向的改善達標;不過,在生態環境可以用數學式正負相抵銷的「碳中和」,難道也能套用在人體,把經年累月吸入汙染空氣而纖維化的肺葉,回歸再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