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撒幣振興不如開放疫苗採購

戴肇洋 2021/09/13 15:49 點閱 3247 次

去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在威脅民眾生命的同時,首當其衝的是內需消費;尤其今年五月疫情突如其來升溫,在實施三級防疫警戒期間中,更讓內需消費廠商陷入前所未有萎縮困境。

因此,政府在防疫警戒降為二級後,再度參考去年經驗發行振興「五倍券」,相關部會共襄盛舉配合推出各類消費「八大券」。

完整接種率不足

雖「五倍券」或「八大券」在短期內可以稍緩內需消費廠商燃眉之急,但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其癥結在於迄今民眾完全接種兩劑疫苗覆蓋比例極低,造成許多消費活動被迫限制,並非民眾沒有消費意願,顯然此次再度撒劵,難以長期振興內需消費。

這些事實從彭博資訊依據疫苗接種兩劑覆蓋比率、封城強度、航班載客力與接種疫苗旅客自由度等4個指標,針對53個國家與地區進行「全球新冠防疫韌性」評比的最新排名可以發現,台灣在5月前仍然位居全球第5,但隨著突如其來疫情升溫之後,因疫苗接種兩劑覆蓋比率偏低而一路下滑至6月的第44、7月第40、8月第41,排名落後大陸的第24、美國第25、南韓第26。

雖政府宣揚已經超過四成,但接種兩劑覆蓋比率卻又低於5%,與新加坡的80%、法國72%、以色列62%、日本50%比較,顯然疫苗數量嚴重不足。

全民陷入疫苗恐慌

換句話說,全球爆發疫情之後,政府在防疫上最重要的疫苗採購政策,由於政府過度任性恣意,錯過大量採購國外疫苗時機;尤其國產疫苗尚未完成試驗進程,難以獲致民眾信任,加上疫苗接種順序政治考量,形成荒誕亂象,導致社會持續陷入疫苗恐慌。

在此同時,揆諸政府再度撒幣超過千億撒劵,雖希望藉此刺激內需消費,達到振興經濟;但從公務預算運用的基本理念來說,顯然流於可有可無,難謂正常國家治理思維。畢竟,政府各項經費來自民眾納稅,其目的是在化零為整,提供政府整體規劃運用,發揮最大效益,達到裨益社會。

開放採購疫苗重於撒幣

亦即,在承受來無影去無蹤的病毒煎熬之下,與其撒幣撒劵與民同樂,不如逕自委託民間團體或開放國內藥廠採購疫苗,尤其在稍早前美國已經核准BNT疫苗藥證,必須掌握時機取得二代或三代疫苗,提高疫苗接種兩劑覆蓋比率,構築更安全的防疫韌性,其所延伸的經濟效益,理應超過千億以上。

其實,台灣能夠控制疫情,並非疫苗接種兩劑覆蓋比率達到群體免疫,而是民眾配合政府防疫規定。因此,我們不厭其煩提醒政府,國家治理重中之重,當務之急,莫若充分採購疫苗數量,提高疫苗接種兩劑覆蓋比率,讓民間的活力重見生機,始為振興內需消費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