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

醒報編輯 2021/09/07 08:54 點閱 6080 次

本書首先提及家庭、環境與機運對運動員有何影響,以網壇的大小威廉絲姊妹佐證手足差異、街頭足球為何提升C羅對球技的掌握,以及出生月份如何影響運動員的選拔。

再來說明頂尖運動員如何在壓力下有傑出表現,其用眼方式、思考與解讀比賽的觀點有何不同;並以南非世界橄欖球代表隊贏下冠軍,解讀動機與團隊合作的關鍵。

最後探討最專業的輔助如何協助運動員更上一層樓,以史蒂芬・柯瑞與戴爾・多恩兩位籃球員為例,說明教練和運動科學怎麼精進技巧;以及神經科學、虛擬實境等科學如何改變了現在的運動趨勢。

西元2007年的春天,海倫・葛洛佛的媽媽瑞秋正在看報紙。她的女兒在威爾斯大學卡地夫學院攻讀競技運動和運動科學,再一週就要畢業了。

徵求運動人才

此時,報紙上一則徵求優秀運動人才的廣告吸引了瑞秋的注意。英國運動委員會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計畫,要在2012年倫敦奧運來臨前,將具有適當身體條件的運動員改造成奧運冠軍,尤其是手球、划船和排球等項目。凡是年齡介於十六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都能參加。

向來非常熱愛運動的海倫也對媽媽看到的消息十分有興趣,她在接下來的日子著手進行線上報名,詳列出過去曾參與過的運動,並提供了一些基本資料,如年齡、身高、體重等。

「我還記得,我那時候想說這應該會很有趣。因為我的好勝心很強,所以想看看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她回憶,「對於訓練過程倒是沒有多想。」當時海倫手邊已經有其他計畫了,她那時正在迦納當志工,而且也已經入選了一個教師培訓課程,回國後就會開始。

成功報名參加

海倫在迦納接到媽媽打來的另一通電話,說他們通知她去做一些測試。她趕不上原訂的日期,只好改時間換到第一輪篩選的最後一個測驗日期。這個測驗在她回到英國的幾天之後進行,地點在畢許漢莊園,這是位在柏克夏郡的一個國家訓練中心。

「我記得自己離開的時候還心想,剛才沒看到幾個人比我厲害,雖然我明顯比所有人都矮了一截。」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葛洛佛在匆忙填寫申請表時,她沒忘記要謊報身高。實際上她比計畫要求的最低身高五尺十一吋還矮了一吋半。「我記得我那時候還想,唉,要是有什麼意外應該就是因為這件事了。」但是,看完葛洛佛的表現之後,身高少幾公分的事情根本不成問題。

生平首次坐上賽艇

根據她過去在曲棍球運動的豐富經驗(她曾在青年組比賽中擔任郡級代表隊的隊長),葛洛佛原本預期自己會入選接受手球或排球訓練。但是,當她接到錄取通知,並在幾週後前往訓練營報到時,卻發現那是划船訓練營。

葛洛佛從沒划過船,「我當下真的感到非常驚訝。」營隊開始後,葛洛佛發現其中有幾個人是經驗豐富的划船選手。「她們看起來和我完全不一樣。」但是,葛洛佛依舊成功晉級到最後一輪,2007年夏天在諾丁罕的訓練營。

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坐上賽艇。「我在做的事跟你在電視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樣,感覺根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運動。他們看起來做得那麼輕鬆的動作完全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收到錄取通知

結果,葛洛佛根本早就已經入選這次計畫了。最後一輪營隊的目標之一是要讓運動員對參加計畫需要做的犧牲有心理準備。「事實上,他們先把難度提得很高好讓我們有台階下。他們不希望選手為此離職或拋家棄子,卻落得半途而廢的下場。」

幾週後,葛洛佛收到一封信,通知她正式入選,為本計畫從五千名申請者中篩選出的最終共五十二名男女各項運動選手之一。如果她同意加入,就必須搬到英格蘭西南部的巴斯,接受保羅・史坦納德教練的訓練。此時已經是2008年的二月,她早已經搬到了南海岸的普利茅斯(Plymouth)開始上教師培訓課程了。

身兼二職

「我差點就要跟他們說『我沒辦法參加』。我剛從大學畢業,還有一屁股債,我必須找份工作,我二十一歲,我對划船一無所知⋯⋯當他們打電話來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我要不要答應。」葛洛佛想著這個新奇的目標,就此展開了這趟旅程。

「要不是因為奧運的驅使,我絕對不會接觸到這項運動。不誇張,從第一天開始,他們的目的就不是要讓你樂在其中,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拿下奧運獎牌。」

葛洛佛有兩年的時間過著兩種不同的生活。白天,她在巴斯的奧德菲爾德中學擔任體育老師,並且在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後接受奧運特訓。「我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準備五點鐘準時到俱樂部的划船機上做訓練。

毫無休假可言

但與其說是俱樂部,不如說是個小棚屋,沒有廁所、沒有淋浴間,什麼都沒有。」訓練完畢後,她就走路到位在山丘上的學校開始上班。「學生放學之後,你還得去帶曲棍球或體操隊,那時候我就會開始看錶,然後想著『這會耽誤到我今天下水的時間』。」

下班後,葛洛佛走下山坡,希望還有時間進行一整堂的水上訓練。放假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葛洛佛在週六和週日要進行三堂不同的訓練,而且盡量都是水上訓練。「最困難的一點就是你根本沒時間恢復。」她回憶,「我光是上班就累癱了,不過我當時已經快追上隊上最弱的幾個選手了。」葛洛佛每週除了工作之外,還要接受大約十五個小時的訓練。

晉升正式選手

復活節的時候,英國划船隊的選手接受了一整年最重要的一項試煉:決定誰能晉升正式選手的計時測試。為了提昇自己入選的機率,葛洛佛在二月的時候辭去工作,以便在試驗前能有幾個月的時間全神貫注投入訓練。她的父母幫她負擔了幾個月的房租。

「這次放手一搏是非常大的賭注。要是沒有成功的話,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結果葛洛佛吊車尾進了代表隊,而她的生活馬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從2010年五月,葛洛佛開始獲得英國運動委員會的全額補助,這筆補助款的來源是國家彩券資金,每年約兩萬英鎊。現在,她只有一份工作,而不是兩個。她每週的訓練時數,包括水上訓練、划船機及其他體能訓練,翻倍變成三十小時。然而其中最明顯的差異並不是訓練的內容,而是在每一堂訓練跟訓練之間的「復原休息時間」。

倫敦奧運奪金

她轉成職業選手後的進步十分亮眼:她在2010年十一月舉行的世界划船錦標賽中,一舉奪下雙人項目的銀牌。而她的搭檔海瑟・史坦寧也是從2006年才開始投入划船運動。「到十一月的時候,我就已經只想著要贏得奧運獎牌了。」葛洛佛回憶道。

2012年夏天,葛洛佛和史坦寧贏得了女子雙人無舵手項目金牌,這是英國隊在倫敦奧運奪下的第一面金牌。「有點像是靈魂出竅,感覺好像不是真的,整個故事都太完美了。」

訓練不到一萬小時

根據葛洛佛的估計,截至2010年十一月奪下世界錦標賽銀牌時,她所受的划船訓練和練習時數總共約兩千小時:而到2012年,她奪下奧運金牌的時候,她的總划船時數約三千五百小時。

她的例子顯示,有了對的身體條件(儘管她比英國代表隊要求的最低身高限制還矮了一些)、過人的努力以及有遠見的訓練方式還是有可能走捷徑,打破麥爾坎・葛拉威爾所提倡的「一萬小時法則」。根據這個「法則」,用十年的時間取得一萬小時的訓練,對於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專家都是必要的;然而葛洛佛只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就做到了。

時數只是粗略指標

儘管她的進步速度的確不同凡響,但是在取得一萬小時的訓練之前就登上巔峰的例子並非鳳毛麟角。在某些運動中,運動員不用經過一萬小時的訓練就能登上職業殿堂。

安德斯・愛立信的研究被當作一萬小時法則的立論基礎,但是他卻表示很遺憾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曲解了。事實是,根本沒有什麼法則。這只是很粗略的指標而已。「我的例子就打破了這個說法。」葛洛佛在談到一萬小時法則時說,「表面上看來,我在體壇的快速崛起完全違反了一萬小時法則的理論。」

「我在划船本身的練習時數並沒有達到一萬小時,但從我會走路開始,就不斷參與其他各式各樣不同級別、不同項目的運動。我還在學走路的時候,就開始跟哥哥們賽跑、在戶外玩鬼抓人,我的父母會帶我們去打曲棍球和籃球等等⋯⋯那些時數也算在內,而且我在學校也參與很多運動。」

短時間、高強度

「也不是說我從來沒接觸過運動,然後突然就變成划船奧運選手,只因為我的身高夠高。事實上比較像是,我做過很多運動,但是沒有找到最適合我的項目,然後我又有著不可思議的好運,讓從開始接觸划船的第一天起就有非常棒的教練引導。除此之外,我也非常努力練習。」

葛洛佛打從一開始接觸划船運動時就一頭栽了進去。「我大概是落在光譜最極端的一邊,生活完全圍繞著划船。我不會建議大家都這麼做,但是這對我來說很有用。我回家之後還會找划船的相關影片來看,然後去查相關的統計數據。我不喝酒,而且早早就上床睡覺⋯⋯如果我從小就開始練習,我絕對不希望任何人這樣過生活。這不是長久之計,而且長期下來大概也不太健康。」

葛洛佛的生涯在倫敦奧運結束的四年後攀到最高峰,她和史坦寧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成功衛冕冠軍。「我們是奧運冠軍,要保衛我們的冠軍寶座,我們必須如此,我們一定要贏。」

(興韻/輯)

《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
作者:A・馬克・威廉斯,提姆・威格莫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其他書訊:

《統計的藝術》

作者: 大衛.史匹格哈特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在許多領域中,統計學都是必備的技能;在人工智慧的時代,統計在商務上的運用也越來越重要。但是一般的統計學內容,即使有嚴謹的定義和推論,卻總是感覺和現實世界隔了一層,不知如何運用,也很難理解它。

許多人在學校或許讀過一點統計學,大概知道隨機變數、標準差、平均數、中位數的意義,但到底該怎麼用?如何應用到現實世界的問題呢?本書配上生動有趣的圖表,讓讀者更容易進入,也展示了將資料化為圖表的強大力量與陷阱,以及溝通、道德問題在統計上的重要性。

《零下六十八度》

作者: 陳力航
出版社:前衛

西伯利亞拘留,指的是二戰末期,蘇聯向日本開戰,戰敗後大量的日軍戰俘強制移送西伯利亞與中亞、蒙古等地,在惡劣高壓的環境中進行苦役工作,在那不毛之地導致許多人魂斷異鄉。

除了日本人,當時的臺灣人成為戰俘後,也被送往西伯利亞。臺灣人來自溫暖海島,更加不能適應北地氣候,然而,這段歷史卻被抹去、消失於臺灣人的記憶中。

本書從宜蘭男兒陳以文的生命歷程出發,透過他的經驗,回到那混亂的一九四五年,跟著他從日本本土出發,前往滿洲、西伯利亞,重新認識並補足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打造50歲後的蔬療養生力》

作者: 許晉譯醫師
出版社:原水

銀髮族健康,不只要延長生命的長度,更要提升生活的品質。隨著邁入銀髮歲月,如何維持頭腦清晰,肌肉及骨骼強健,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身體所需要的重要營養素,也需要重新做盤點。

本食譜書用心挑選了臺灣各地文化飲食特產及節慶食物,以六大類食物為主,選擇質地較軟、相對適合長輩的食材;也可透過電鍋清蒸、燉煮的方式,保持濕潤口感易入口。

本書由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的高齡整合照護科許晉譯醫師與營養師群合作,希望從營養照護入手,讓人們能夠更有精神及活力的邁向銀髮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