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極端變化的風險 正快速升高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1/09/07 10:45 點閱 3946 次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9月1日發布了《天氣、氣候和極端降水造成的死亡率和經濟損失地圖集》,上一份同性質的報告是在2014年公布的,時隔7年新版報告再度明確的指出,氣候變化的危機正使許多不同類型的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

平均每天115人罹難

這份聚焦於1970至2019年的最新報告,回顧了過去50年間發生的11,000起災害事件,顯示氣候變遷導致的風暴、洪澇與熱浪等天災數量在這段期間增加了5倍,造成200多萬人喪生,平均每天奪去115人的性命;其中超過91%的罹難者是在欠缺基礎建設的開發中國家。

從時間的前後來看,1970至1979年,平均每年發生約771起與極端天氣有關的災害;2010至2019年,平均每年發生災難的數量升高到3165起,數量的增長呈加速趨勢。

以災害類別來看,造成的死亡和損失大多來自風暴、洪澇和乾旱,尤其旱災是奪取人類性命的最大元凶,導致約65萬人喪生;其中衣索比亞1983年大旱災,就取走了30萬人的生命。同一段期間,風暴造成超過57萬7千人死亡,洪澇導致近5萬9千人罹難,極端高溫與熱浪則使得將近5萬6千人喪命。

經濟損失高達3.6兆

在經濟損失方面則增加了7倍,從上世紀70年代的1754億美元飆升至2010年代的1.38兆美元,經濟總損失高達3.64兆美元,約等於美國2017年聯邦政府的總支出,平均一天可造成2.02億美元的損失,以颶風和風暴天氣造成的損失最慘重。例如2005年卡翠納颶風侵襲美國,帶來超過1636億美元損失,是代價最高的單一災難。

自1970年以來,經濟損失最昂貴的五次天氣災難都是侵襲美國的風暴,除了卡翠納颶風,還包括3次發生在2017年的颶風:哈威(造成969億美元損失)、瑪麗亞(損失694億美元)和伊爾瑪(損失582億美元)。而死亡人數最多的五個最致命的極端天氣災難則發生在非洲和亞洲,顯示富國、窮國都無法豁免災害的侵襲,只是損失的層面不同。

將有更多複合性災害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年8月的最新氣候評估報告,確認了全球暖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有非常密切的相關性,也清楚指出氣候變化使熱浪的可能性增加了150倍,劇烈風暴及破紀錄暴雨都呈現倍數增長。因此我們將看到更多的極端天氣在未來幾十年持續下去,同時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會出現更多複合性的災害。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希望這份最新的報告,能夠幫助世界各國政府加強制定政策,更好地保護人民;最關鍵的是,需要擴大對全面災害風險管理的投資,確保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國家和地方層級的發展規劃,這是在極端事件中拯救生命和財產的重要戰略。對天災頻仍的臺灣來說,更是寶貴的忠告與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