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

醒報編輯 2021/09/02 07:55 點閱 6845 次

錯誤的教改政策與商業化學術環境,正在扼殺教師的教學、研究與勞動權益,學術這條路,該如何繼續走下去?當穩定的聘用制度轉向彈性化的勞動市場時,教師已經無法循原來的文憑路徑直接取得社會地位,中年教師如何看待大學治理與師道衰退?

本書是《高教崩壞》的續作,繼解析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與改革方向後,本作將視角從高教結構拉回到個人生命經驗,呈現大專院校離職教師在學院內的壓迫、如履薄冰,決定是否離開學院時的權衡、臨門一腳,以及在學院外再就業與創業時如何轉換他們的知識與實踐。

我從開始要當電腦老師之前我就知道一件事情,程式寫得最厲害的不是google,就是微軟,最厲害的工程師就在那裡,絕對不會在哈佛裡面……即使沒有離開教授也要多走出來,要不然的話就不知道在幹什麼,我們在形式主義中越搞越虛,自己關起門來玩自己的遊戲,越玩越忙,但事實上越玩越脫離現實。

中年轉業不易

在學院職位一位難求下,有不少轉職受挫的學者被迫離開臺灣學術界,有人積極轉向海外,希望尋找新的學術工作機會,也有人索性轉向業界工作。

大多數離職教師面臨中年轉業不易的問題。W15取得美國學位之後,回國即進入教書,沒有媒體實務經驗的她,即使有學位也不容易進入競爭激烈的業界。W15說,如果有一個私人的公司,我還滿願意去闖闖的,但是一方面這機會沒有了,講實話是廣告業四十歲是一個不容易進去的年紀,太老了,他們要的是二十幾歲大學剛畢業那種。

技職學校的舊制講師,多半承擔的是教學工作,即使被學校要求去進修學位,做的也是學術研究。連技職教育的老師都離實務工作越來越遠,離開學校之後很難適應業界高度競爭環境的要求。

無實戰經驗不利求職

求職時如果光有博士學位而無實戰經驗反而不利於求職,M27說,產業界不見得很需要博士學位,你在經驗上面不好的話,其實是很不利的,你光有學歷沒有經驗,我覺得是扣分。

過去臺灣一般產業界不重視研發能力,只有科技、生醫等公司願意投入研發。36歲的M08憑著他在臺灣科技大廠的工作經驗,被美國(中資)的科技公司挖角,擔任首席工程師,他提到在科技業界就業市場的現實,業界有自己的基本考量,要有缺才聘人。

但是考慮年齡以及擔任的職務,年紀大一點就只會考慮管理職,但是需要有管理經驗或專業經驗,管理經驗者要有自己的團隊,而沒有管理經驗者,不會給管理職,就不會聘,非管理職的都要年紀40歲以下。

身段姿態沒法放低

頂著高學歷的中年教師在勞動市場上確實難以和年輕人競爭,要擔任管理職有更高的門檻,如果沒有基層經驗,又無自己的工作團隊,確實無法在就業市場找到適合的位置。

除了年齡與經驗之外,還有身段問題。M38批評大學教授「過慣學院內優渥的日子,難以改變教授高高在上的姿態」。M36指出學院內教師多半具「公務人員性格」,他說,第一,我們老師都很老,就算有業界經驗都是他們在20~30歲之間的,4、50歲在學校,根本與業界脫節,當然業界也是要聘年輕的,這是無法歸責於他們(教師)的原因。

第二理由歸責於他們由儉入奢易,由奢返簡難,他們一個月都領6、7、8萬,因為教授無限大,現在要領4萬2,還要低聲下氣。

與私校家族恩庇關係

業界可以把你叫來辦公室罵,業界是可以的啊!當了教授要彎下腰的啊幾乎不可能。因為進入教書的或者進入Y學校教書的,有百分之90,甚至百分之95以上是公務員性格,因為想要教書,創業的能耐與衝勁都不夠。年齡、態度以及性格等因素阻礙了教師回歸就業市場,讓離職教師很難回頭適應臺灣產業界的僱傭文化,而學院內的人情網絡也阻礙了教師離職。

前述私校具有家族企業的特性,與原來學校雇主的關係也是教師離職需要考量的因素,尤其是資深教師與私校家族企業管理人之間的恩庇關係,往往是他們無法輕言離職的因素。為了與學校好聚好散,私校教師需要獲得學校管理高層的諒解,無法說離開就離開。

人才無法流動

此外,阻礙教師轉職的另一個制度因素是私校退撫轉銜問題。W10離職時在學校工作了11年,沒有繼續在學校工作,未來無法請領月退俸,她說,現在政府與公立學校可以借調,因為年資可以互抵,但是私校沒辦法去,他也不想用你,真的去了回來年資又接不上。臺灣的高教體系如果可以公平競爭一點,這地方不開放沒辦法,人才無法流動。

臺灣軍公教保險一體適用,使得軍職、公職與教職之間可以無縫接軌,唯獨私校公保自成一個保險體系,既無法與軍公教保險合併計算年資,也不能與勞工保險轉銜。

月退俸不及3分之1

原本公、私立學校教師每月繳交同樣的退休離職儲金,但是私校教師的月退俸卻只不及公立學校的三分之一。年金改革之後公、私立大學教師的退休金差距在逐步拉近中,但是換算為月退金額,差距仍近兩倍以上,尤其對舊制年資比例高的私校教師更加不利。

未屆齡退休而離職的私校教師月退俸是依年資打折,像M07在校服務了22年,原本可以拿一萬元月退俸,打折之後只剩下六千元,還不及一般勞工的退休待遇。

工作與家庭兩難

高等教育就業市場從擴張到緊縮過程中,大專教師陷入了雙重困境。一方面由於大學擴張與知識普及化,出現大學知識社群的分化,大專教師從類長聘轉向彈性契約制,根本改變了教師的工作內涵,也影響到他們的職涯規劃,另一方面就業市場緊縮、學生消費主義興起、教師評鑑引入,使得大專教師地位下降。

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競爭下,本書不僅看到過去理性化的學術陽剛組織與具血肉、情感的學術工作者之間的衝突,讓大專教師陷入工作與家庭的兩難,也檢視了前現代封建威權社會與後現代民主社會的矛盾所在。

情感連帶作用

以科學管理為名的教師評鑑制度卻沿著家族企業連帶、官僚制學院組織以及不同性別、年齡、專業學門交織的社會屬性開展,並在高等教育縮編的壓力下,強化了學院組織內部有權力者(管理階層、資深教師)對無權力者(基層教師以及資淺的短聘教師)的支配關係。

在臺灣現代的高等教育機構中,過去威權主義下的官僚結構與家族企業式的管理體系,這種超越組織理性的情感連帶作用,形成對於創新思維以及校園民主的壓制力量,這也是令基層教師噤聲的主因。

「性別貶抑」現象

男女教師進入學術界的路徑有差異,男性是直達車,在臺灣可透過服役而轉入學界,女性則是因應婚育需要而走走停停。過去臺灣女性教師在大專校院的人數、職級以及領導權皆有提升,但是卻出現男性教師往公立學校集中,而女性在私立學校、邊緣系所增加的趨勢。

女性教師進入私校男性同儕退出的教學位置,同時女性擔任管理職比例大幅提升,但並非西方組織文獻呈現的領導權增加,反而是臺灣高等教育體系內一條鞭的權力結構下,形成的一種獨特「性別貶抑」現象。

面對學術市場系所整併時,邊緣化的女性教師首先面臨體制逼退,家庭與工作的衝突依然在女教師的日常生活中持續發生。

(興韻/輯)

《學術這條路》
作者:戴伯芬
出版社:大家出版

其他書訊:

《觀看權力的方式》

作者: 納托.湯普森
出版社:行人

你是否在城市街頭看過以文字與圖樣奪人眼球的塗鴉創作?塗鴉以明目張膽的越矩行為,表達對城市的聲音。然而當塗鴉藝術出現在商業廣告、政府甚至為了抑止塗鴉而指定一個合法創作區域,大家逐漸忽略塗鴉本質概念中的顛覆性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熱愛的塗鴉藝術?

2010年代左右起,世界各地陸續發生多場社會運動,從「阿拉伯之春」、「歐洲夏季」、「占領華爾街」,再到之後台灣的「318太陽花運動」、香港的「和平佔中」,從這些運動中皆可看到當代藝術介入社會與政治的痕跡。唯有我們能夠掌握「觀看權力」的方式,才能正視權力中的複雜性,並找出超越的可能。

《阿斯匹靈教你滾出人生的6桶金》

作者: 阿斯匹靈
出版社:好優文化

常聽到人說要為自己賺進第1桶金──其實,人生裡,需要的何只是1桶金呢?但阿斯匹靈要提醒我們的是:我們可能遠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愛錢。好比說,我們曾經想過,自己希望賺多少錢嗎?我們會對自己的期待感到羞愧,覺得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嗎?面對這樣的期待,有沒有去細思:當我賺到這麼多錢,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想實現什麼樣的願望?

想要買什麼就買什麼、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並不真正是掌握人生的主控權。本書中,阿斯匹靈要與讀者分享,如何控制對我們無用的慾望,讓我們的生命與財富都因為正確的選擇而更富足。而只有能夠掌控我們的慾望,我們對於物慾的衝動,才能真正找回對人生的主控權,進而翻轉人生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作者: 莉莎‧潔諾娃
出版社:天下雜誌

作者潔諾娃十多年來致力於對全球聽眾講述記憶與阿茲海默症。無論到哪裡,她都會碰到讀者提問,擔憂自己的健忘是不是疾病的前兆。她發現,大家的恐懼來自於不了解。於是,她決定寫一本書,幫助大家理解記憶的運作。書中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說明不同類型的記憶各有不同的特性,用對方法,就能提升記憶表現。書中更釐清我們對遺忘的許多誤解。

我們往往把遺忘視為偷走記憶的反派,但其實忘記不但不是病,還是大腦重新整理、去蕪存菁的重要功能。忘不掉反而會讓我們被過量資訊壓垮,無法正常生活。了解記憶,我們可以更輕鬆看待遺忘、養成善待記憶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