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看電影是影迷的志業

梁良 2021/07/20 13:42 點閱 4578 次
凡是自許為真正的電影愛好者的人,應該沒有人不知道IMDb(網絡電影資料庫)這個網站的大名。
凡是自許為真正的電影愛好者的人,應該沒有人不知道IMDb(網絡電影資料庫)這個網站的大名。

對真正的「影迷」來說,從他喜歡上看電影那一刻開始,這個活動會逐漸從「消遣」變成「嗜好」,再從嗜好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彷彿每天看個一、兩部電影已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若是那天沒有看就會覺得那裡不對勁,其症狀跟「書迷」一天不看書,或是「樂迷」一天不聽音樂應該是類似的,差別在「病情」輕重而已。

看電影當志業?

上周我們介紹過一些特別的「影迷」,能在短時間內密集地重複看同一部電影好幾百次,或是在一年內進戲院看七百多部電影,這都是刻意為之的特例,並非把持續看電影作為「畢生志業」的影迷所追求的。

這些在電影運動場中跑馬拉松的影迷們,著重的是「堅持」,就算是抱著平常心看電影,只要日子有功,也會累積出可觀的看片量。若是「專業影迷」,把看電影變成職業需要,譬如影評人和影展策展人,那麼其觀片總量自然更加驚人,看在普通人眼中是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好電影很多,窮盡一生也看不完。

史上看電影最多的人

到底史上看電影最多的人是誰?似乎迄今沒有過正式的統計和報導。我在中國大陸著名的文青網站「豆瓣」上有人問出過這個問題:「豆瓣上已看電影最多的人是誰?」也有該站網友標記他看過的電影近5萬部,閱片量標註超過3萬、2萬的也有。

這些數字信得過嗎?雖然雖然的電影盜版碟資源的確豐富,也真的存在一些整天看電影可以不眠不休的「奇人異士」,但在邏輯上要達到「觀片量兩萬部」這個標準最起碼也得花上25年(以最寬泛的平均一年看800部電影來計算),而豆瓣上這些「瘋狂影迷」絕大多數只有二、三十歲,他們何來的時間看那麼多電影呢?因此這些過度膨風的說法並不可信。

不過,我要在下文介紹的這兩位東西方超級影迷的觀片量就十分靠譜,他們在電影文化界建立的「豐功偉業」也有目共睹,值得愛看電影的同好尊為楷模。先介紹西方的代表,他是IMDb的創辦人科爾‧尼達姆(Colin Needham),1967年出生於英國。

史上第一個電影資料庫

凡是自許為真正的電影愛好者的人,應該沒有人不知道IMDb(網絡電影資料庫)這個網站的大名。當時在HP當電腦工程師的科爾,於1990年10月17日將他的私人電影資料庫上傳到自己創建的留言板rec.arts.movies,史上第一個電影資料庫於焉產生。初時科爾經營這個網站全為興趣,根本沒有營利。

直至1996年夏天,IMDb才有了第一個電影廣告《ID4星際終結者》,科爾得以辭掉HP的工作,專心做IMDb的全職僱員。1998年,亞馬遜(Amazon)因為賣DVD的需要收購了IMDb,科爾一直擔任這個網站的總經理。截至2020年6月,該網站共收錄了6,534,894部影視作品,以及130,735,536個人物的資料,是全球影迷和業界經常使用來搜尋影視相關資料的寶庫。

超級影迷5歲起

科爾本人就是一個超級影迷,在2016年趕在IMDb慶祝成立26周年之前,他達成了看片一萬部的小目標,如今的看片量當然就更不止了。根據他的自述:5歲時已愛上電影,第一部看的電影是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年僅8歲已在媽媽的帶領下到電影院看《大白鯊》,整個童年記憶都在電影院裡成形。

1981年,當家裡有了錄影帶設備後,科爾的觀影狂更一發不可收拾,曾拿著一部《異形2》(Aliens,1986)足足兩周,反覆觀看了不下60次。

一年看電影200多部

科爾‧尼達姆從5歲開始看第一部電影,到50歲看滿了第一萬部,平均一年看電影200多部,對超級影迷來說其實數量並不算多。另外,在科爾出生三年前就已開始在香港的《中國學生周報》電影版投稿寫影評的石琪,也於1971開始在《明報晚報》影視版撰寫影評專欄「電影茶座」,1988年《明報晚報》停刊,轉往《明報》日報繼續每日一篇的影評專欄,以迄於今。

2016年4月他開始並在「立場新聞」網站撰寫第一篇博客文章,如今依然站在影評界的第一線筆耕不斷。

石琪是1946年於澳門出生的黃志強的筆名,他也是華文圈現存最資深的影評人,光是寫每日刊登的影評專欄的時間就長達半個世紀,觀影歷史更達60多年。單以他當專欄影評人每日看片一部的平均數字計算,50年的總看片量就達到18000部左右,而他寫的影評總字數起碼在一千萬字以上。

這些數字,已足以說明石琪可能是當前世上看電影最多、寫影評最多的冠軍選手!其影評著作曾由香港次文化堂於1999年出版《石琪影話集》全套八冊,是研究二十世紀香港電影極重要的一家之言。

附記:《台灣醒報》的專欄「梁良談影」已結集出書,取名《條條大路通電影》,即將於7月22日正式上架,紙本書與電子書同步發行。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親自作序推薦,請讀者們大力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