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後疫情時代的地緣戰局與社會動盪

醒報編輯部 2021/07/11 12:31 點閱 4501 次

病理學與傳染病學之父、十九世紀的德國醫生魏爾蕭,年輕時曾被派往西伯利亞調查斑疹傷寒大爆發,他目睹窮人群居在骯髒湫隘的屋舍中,營養不良,疫情終至難以收拾。

這段經歷對他影響深遠,促使他後來也成為人類學者、作家與政治家。他有一段話成為經典:「醫學是一種社會科學。而政治不是別的,是一種大型醫學。」

政治是大型醫學

去年以來新冠肺炎大流行,暴露了各國醫療體系各自的弱點,也揭露了社會不公,價值混淆,人性、心理、正義與倫理等各種問題。醫療與政治必須放在顯微鏡下同作病理分析,一起診治。

去年疫情一開始,最讓人矚目的是美國總統川普與世衛組織秘書長之間的齟齬,打亂了全球防疫的布署,也耽誤了黃金救援時間,讓我們知道公共衛生不純粹是醫生的事,而政治人物的盤算也遠在呼吸器與太平間之外。

疫苗組同盟?

我國的景況亦不遑多讓,政治的影響大於純醫療與人道考量。以疫苗的取得為例,政府當局聲稱國際採購不順利是受到中共當局干擾,而目前台灣所能得到疫苗最大宗係來自日本與美國。

美日同盟封鎖中共的第一島鏈因「疫苗同盟」而把台灣牢牢納入拴緊。另方面,疫情發展中,中國、蘇俄與印度隱然成為新的同盟。台灣在西太平洋成為兩大集團間的夾心餅乾,這會不會是後疫情時代台灣要處理的第一個問題?我們會不會因防疫成功,而地緣戰略失策?成為西太平洋的火藥庫?

政策蠶食社會信任

五月中旬以來的三級警戒已經嚴重削弱經濟動能,服務業與短薪階級受到嚴重打擊,而股市仍然暢旺,貧富差距越行擴大。有權有關係的人能夠走後門優先施打疫苗;一般人只能漏夜排隊爭打「殘劑」。有錢人家舉家出國到關島、到美國打疫苗兼旅遊,窮苦人家三餐無繼,躲在家裡無語悲愁。

學校停課,弱勢家庭居住擁擠、數位環境欠佳,學生失學失養,輸在起跑點上。社會不公更加兩極化,相對剝奪感轉化為嫉妒、憤恨、悲哀與無奈。有關國產疫苗的炒股疑雲塵囂市上,公共政策與道德風險為鄰,也蠶食所剩無幾的社會信任。

要追求互利共生

社會上流言充斥,人心浮動,焦慮導致精神疾病、認知失調。政府威信的流失,貧富差距的擴大,破碎的社會與對立的階級,是政府第二個要趕緊養護治療的大病。

前副總統陳建仁先生在為「瘟疫與人」這本書寫的序言中說道:「本書以『巨寄生』來闡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人類歷史上的互動…新世紀中專制獨裁的巨寄生可望逐漸被民主法治的互利共生所取代。」我們期望民進黨政府三復斯言,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在疫情過後盡力療傷止痛,堅守民主法治,儘快恢復安和樂利的國家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