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海底垃圾密度 竟達全球1.5倍

醒報編輯部 2021/05/03 09:44 點閱 3820 次

台灣,福爾摩沙,16世紀葡萄牙人暱稱美麗島,現在西海岸八大出海口海底垃圾密度每平方公里102公斤,竟達全球平均1.5倍,逾9成是纖維布料及膜狀塑膠。台灣還能繼續美麗嗎?挑戰嚴峻。

海洋垃圾台灣冠全球

台灣海洋廢棄物是國人長期傾倒的結果,出海口及外海垃圾嚴重,極多是沿海垃圾山廢棄物大量流入海中,或不肖廢棄物業者任意傾倒所致,顯示政府廢棄物處理政策失當,必須痛下決心檢討缺失,嚴格處理垃圾山,並查禁廢棄物往海中傾倒才行。

台灣、美國、日本、荷蘭最近針對循環經濟及海洋廢棄物,舉行線上研習營,台灣方面是工業技術研究院參與,從2015年以來,已經擧行6屆,但是都止於紙上談兵,仍然無法喚起政府對廢除棄物處理及環保的重視。

據統計,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廢棄物足夠繞地球4週,重約1270萬公噸,美國是大宗,每年約有100萬噸塑膠廢棄物排入海中。廢除棄物9成4沉入海底,只有6%才漂流到沙灘上。太平洋每年流入垃圾相當於44個台灣大,約160萬平方公里。

全球海底垃圾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70公斤,令人遺憾的是台灣西海岸8大河流出海口,外海的海底垃圾竟然平均為102公斤,比平均數70公斤多1.5倍,政府長期以來並未有效管制廢棄物,才是最大的問題。

彰化烏溪口最髒

西海岸出海口以彰化烏溪口外海最髒,每平方公里有22萬件垃圾,其次是線西水道外海17萬件,新屋溪口外海17萬件,線西水道外海17萬件,東港溪口外海13萬件、淡水河口外海9萬件,濁水溪口外海5萬件,八掌溪口外海3萬件,高屏溪口外海1萬件。

廢棄物種類6成是纖維布料,包括漁網、米袋、飼料袋,3成3是膜狀塑膠,如塑膠袋,其他包括金屬、玻璃、橡膠、紙箱、硬塑膠,種類繁多。

2019年10月,行政院長蘇貞昌啓動「向海致敬」計劃,編列65億5780萬元,分4年清理海岸,環保署端出2020年淨灘垃圾是9萬305噸,比起過去每年2千8百噸,超過30倍。

這些垃圾全部都是各河流上、中、下游不肖業者偷倒,或各縣市政府管制不嚴,處理垃圾不當,溪河沿岸常見垃圾山,大雨再將垃圾一路帶入海洋,造成嚴重的海洋廢棄物問題,也有不少是漁民打漁,常將漁網廢棄物任意丟棄所致。

環保署淨灘清理了一年,海洋污染依舊,原因正是未從源頭陸上管制起,治本不治標,永遠解決不了沿海垃圾問題。

食用海產威脅健康

以新北市淡水河口為例,曾經在一場大雨後,海底垃圾平均密度曾經高達每平方公里268萬件,絕大部分都是大漢溪浮洲垃圾山沖刷而下造成。也有不肖廠商,故意將廢棄物趁夜傾倒入河、海,由此可見政府如欲解決海洋垃圾,必須由從河流源頭解決才行。

海洋廢棄物不僅威脅海洋生物健康,台灣人愛吃的海鮮,如沙蟹、草蝦、比目魚都生存在沿岸海底,廢棄物微粒將會隨著海洋生物進入人體,嚴重威脅國人身體健康。近年來國人諸多過敏、癌症疾病,來源大多跟飲食有關,污染危害健康,顯而易見。

全台灣現有1988公里海岸線,政府有責任守護好山好水,做好廢棄物處理工作,保護海洋,也同樣保護海洋生物及國人健康,是政府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