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拍攝火車大災難的兩部電影

梁良 2021/04/05 11:40 點閱 4077 次
紐約市的地鐵調度員葛伯(華特‧馬修飾)臨危受命與悍匪周旋,同時跟警方和市政府人員協調付贖金和捉人的方案。(網路截圖)
紐約市的地鐵調度員葛伯(華特‧馬修飾)臨危受命與悍匪周旋,同時跟警方和市政府人員協調付贖金和捉人的方案。(網路截圖)

台灣的運輸業近來災難頻仍,先是長榮海運的超級貨櫃輪「長賜號」在3月23日攔腰擱淺在埃及蘇伊士運河上,造成數百艘船隻大堵塞的國際大新聞,雖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幸而並無人員傷亡傳出,實屬萬幸。

史上最大火車災難

不料僅隔十天,又在4月2日發生了一輛由台北樹林前往台東的的「太魯閣號」列車,因在進入花蓮縣秀林鄉「清水隧道」前高速撞上自邊坡摔落鐵軌上的工程車而造成嚴重出軌意外,導致51死、200人輕重傷的慘劇,這是70年來台鐵史上人員傷亡最大的火車大災難!

很多國際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報導了這則大新聞,可惜這不是什麼「台灣之光」,而是「全民之痛」!2018年10月21日「普悠瑪號」列車翻覆,造成18死267傷的慘劇還殷鑑不遠,我們的相關官員和交通單位到底要怎樣才能學到歷史教訓?

火車災難多係人為

也許,讓他們認真地多看一些有關「火車大災難」的電影,就能多少發揮一點他山之石的教育功能。事實上,火車在行進中發生災難,不一定是因為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導致意外,也許更多是因為人為因素造成的,而一旦事件牽渉到「人為」,其中的「貓膩」就多了,從無心的疏忽到精心策劃的犯罪都有可能。

在60年代以前,以火車為主場景的電影大多是戰爭片或間諜片,進入70年代以後,現代化的火車犯罪故事開始成為主流。1973年,美國作家莫頓‧弗里德古德以筆名約翰‧戈迪(John Godey)撰寫了犯罪驚悚小說《騎劫地下鐵》(The Taking of Pelham One Two Three),馬上引起好萊塢的興趣把它搬上大銀幕。

《亡命快劫》火車為題材

翌年公映的同名電影成為日後同類電影的里程碑,前後翻拍了三次,台灣觀眾最熟悉的《亡命快劫》(2009)是丹佐‧華盛頓與約翰‧屈伏塔主演的最新版本。

AA
台灣觀眾最熟悉的《亡命快劫》(2009)是丹佐‧華盛頓與約翰‧屈伏塔主演的最新版本。

小說的書名「佩勒姆一二三的取得」來自火車的無線電呼號,當時紐約市的地鐵列車開始運行時,會根據其出發的時間和地點給它一個呼號,「佩勒姆一二三」就代表「佩勒姆灣公園站下午1點23分」。

故事描述以代號「藍」(勞勃‧蕭飾)為首的四名武裝悍匪在1點23分上了地鐵列車,他們成功劫持了十八名乘客和列車駕駛員作人質,全部集中到第一節車廂,再將後面的其他車廂脫鈎分離,然後透過列車通訊系統跟地鐵指揮總部談判,要求讓這一節列車按他們的指示行駛,並威脅市政府在一小時內交出100萬美元贖金,每遲到一分鐘便殺死一名人質。

緊湊刺激的劇情

紐約市的地鐵調度員葛伯(華特‧馬修飾)臨危受命與悍匪周旋,同時跟警方和市政府人員協調付贖金和捉人的方案。他們有一個最大的困惑:悍匪就算成功拿到贖金,又怎麼能夠逃出已被警方全面包圍的地下鐵出口呢?

這部由約瑟夫‧薩金特(Joseph Sargent)執導的犯罪電影,其實動作和暴力場面都不多,主要的戲劇趣味來自緊湊刺激的氣氛、和兩位男主角個性對立而針鋒相對的鬥智鬥力,片中翻轉再翻轉的燒腦橋段在當年是十分新鮮和獨特的。

四名悍匪分別以四種顏色「藍」、「綠」、「灰」、「棕」作代號,這個設計被昆汀‧塔倫提諾在1992年拍攝處女作《霸道橫行》時直接挪用,可見此片對新一代犯罪電影的影響力。

飛越奪命橋是預言片

由於首開先河的《騎劫地下鐵》叫好叫座,英、義、德也跟著在聯合製作了一部全明星陣容的大型火車災難片《飛越奪命橋》(The Cassandra Crossing,1976),描述在冷戰時期,三名恐怖分子襲擊日內瓦的世衛組織WHO,其中兩人當場喪生,一人感染鼠疫後逃出,上了一列橫越歐洲的火車,導致病毒在車內蔓延,一路上北約各成員國均對病毒避之維恐不及。

AA
《飛越奪命橋》描述在冷戰時期,三名恐怖分子襲擊日內瓦的世衛組織WHO。

駐世衛的美國代表麥肯齊上校負責處理此事,他說服華約成員國波蘭接收受該列火車,宣稱可在波蘭為乘客提供隔離點和治療區,但是國際刑警組織為阻止病毒傳播和掩蓋真相也意圖對火車加以控制,經一番波折,火車通過波蘭境內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橋」時遭到消滅。

本片導演是義大利的喬治‧柯斯麥托斯,主演明星橫跨歐美影壇,包括:蘇菲亞‧羅蘭、畢‧蘭卡斯特、愛娃‧嘉娜、李察‧哈里斯、馬丁‧辛、OJ辛普森等,而且首開「病毒災難片」類型先河,如今看來頗有點超前的預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