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家常把「雙北生活圈」掛在嘴邊,但實際上內湖發展資源明顯優於汐止,更何況是平溪、瑞芳、金山等地方了。這些地方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移,非常需要資源與升級。
要如何給予地方老街區新生命?可興建文教觀光設施,或發展當地產業。然而若沒有合宜的發展計畫,前者很容易淪為閒置空間;後者可能引入不符合地方需求的惡質產業。「藝術」與「文化」是推動地方創生事業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切入點,藝術需要與地方的文史脈絡連結呼應。一旦產生連結,可以讓在地居民感受到情感,更願意同心協力一起為地方發展付出。
本書介紹了地方創生的概念,並以平溪、瑞芳、金山、萬里這幾個地區推動地方創生的實際案例,激發年輕人對地方創生的興趣與熱情,鼓勵年輕人返鄉就業,讓地方重新恢復生機與活力!
半生努力 回歸初心
為什麼我從新北市開始推動地方創生?這跟我投入公職以來,致力於空間活化創新的核心價值,以及對民眾的情感承諾有關。我跟新北結緣是因為二○一九年我投入七星選區立委選舉。在辛勤拜訪選民的行程中,我體會到大家雖然常把「雙北生活圈」掛在嘴邊,但實際區域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譬如我住內湖,開車到汐止有時只要十分鐘不到的車程,然而內湖發展資源明顯優於汐止,就不必說平溪、貢寮、雙溪、瑞芳、金山、萬里這些地方了,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移,亟待資源挹注、升級。
營造地方新契機
要實現城市願景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大手筆興建文教觀光設施,或利用發展產業的經濟手段繁榮地方。然而若没有相對應合宜的發展計劃,前者很容易淪為閒置空間;後者則可能引入不符地方需求的惡質產業。尤其當代最不能容忍大拆大建的都市發展模式,卻要付出破壞環境生態的代價。
我認為以藝術、文化、創意、品牌導入,創造出來的產業價值,是一個最能擾動地方、最能愛護環境、最能營造地方新契機的策略。
二○二○年八月,我在汐止成立「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以發展地方創生、引入文創、依據地方特色打造品牌、培育人才做為宗旨,希望能達到讓年青人樂於返鄉就業、讓地方開創生機的目標。
基金會是我實踐紮根地方、兌現服務諾言的平台。早在基金會成立前,我已在平溪、瑞芳、金山及萬里舉辦了四場「地方創生論壇」,邀請到公部門主管單位及產學界、地方人士提供建言、討論對策。
透過四場論壇,我充分了解了地方需求、特色、現有資源及發展困境。針對偏鄉發展遲緩、人口老化,我開始思考能運用過去推動台北藝文特區的經驗,配合各地方的特色,希望能提出最合宜可行的「解決問題組合拳」,解套地方創生發展困境,讓偏鄉創生計劃得以轉化成具體可行的創生事業。
推動新觀念及新作法需要時間。十幾年前,我在台北市推動老園區街區轉型創新,當年遇到的主要困難在於,因為缺乏成功案例,所以第一時間大家想像不出來如何跨界整合產業、創意、生活美學於同一場域;然而隨著多年來各界不懈的努力與嘗試,如今社會已能理解活化場域的重要性及跨界價值,但是要將城市的成熟經驗引入偏鄉,又有新的挑戰,需要很多細緻條件支持。
對城市空間的關注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結合產官學力量,協助公部門與民間建立信賴夥伴關係,再以我過去立委、台北市文化局長、副市長服務公部門的經驗、人脈資源,讓大家熟悉創生路徑,減少溝通成本,有效解決創生難題。我期待給各位一本有理論、有實務,並能接地氣的地方創生專書。
把地方老街區聚落予以新創活化,是我今生的志業。年輕時候的我著迷於創作,寫小說、編劇本,還創辦環墟劇團當導演。那時有過不少在大街上、廢棄的人行地下道或者海邊破倉庫演出的經驗。這段經歷開啟了我對城市空間的關注。後來我去紐約大學讀新聞碩士和戲劇研究,紐約的城市生活讓我對公共空間與表演藝術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化城市的治理模式,有了深刻的認識。
因此當二十幾年前政府擬將現在的華山文創園區做為立法院新址預定地,我當年身為文化工作者很是反對,後來還為了能把華山這個基地保留下來成為文創空間,因此決定投身政治,參選台北市北區立法委員,很幸運的於二○○一年當選,並於二○○四年連任。
二○○七年一月我被延攬進入台北市政府,先後擔任文化局長、副市長。任內推動完成西門紅樓、大稻埕、剝皮寮、寶藏巖、松山文創園區等等活化改造。這些地方原本是老街區、聚落、古蹟,但透過創意復興,現在已成知名的多元藝術文化展演空間,也是國際觀光客指定前往參觀的景點,而台北市也成功獲得創意城市「設計之都」的殊榮。
為台灣地方創生努力
用「藝術」擾動地方,是在推動地方創生事業時,最能被大家接受的切入點。然而這個「藝術」不只是我們認知的藝文展演,還必須與在地文史脈絡連結呼應。「文化之魂」是地方創生的「樞紐」,一旦啓動這個樞紐後,一方面能讓居民感受到生活充滿幸福感,而另一方面又能帶動地方發展經濟產業鏈;其影響的範圍及成效巨大,可說是新型的城鄉發展策略。
我過去幾年經常穿梭兩岸,擔任文創課程的講師與經驗分享。在大陸巡迴演講時,看了不少「鄉村振興」的實踐案例,跟台灣倡導的「地方創生」,都有解決偏鄉發展困境、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或可互為借鏡。而日本的地方創生戰略目標及操作手段,亦能成為我們的参考藍圖。
偏鄉的創生與復興,是一項不簡單、卻意義重大的工作。祈願未來能一步一腳印實現我對地方發展的願景,也以此書盼能集結更多有志一同的朋友們,共同為台灣「地方創生」的夢想而努力!
《創生方舟:社區的文藝復興,在廢墟中找到鑽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