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

醒報編輯部 2021/03/15 07:55 點閱 20678 次

蓋茲每年的推薦書單,是許多成功人士的必讀指南。他從2010年開始在他的部落格「蓋茲筆記」(Gates Notes)裡公布他認為最值得一讀的書目。但有一本書卻讓他兩度推薦。

2012年,他在「蓋茲筆記」裡寫道,「有些人說我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其實我還差得遠。……我從未深入思考自己能不能提升對各種領域的記憶力,但自從我讀了弗爾這位年輕科學作家所寫的《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之後,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了。」

蓋茲是個科技迷,隨便丟一個問題給他,他都會找科技方法去解決。但在這個資訊爆炸、科技發達的時代,蓋茲卻認為,如果你想掌握一項新技能,就應該學習鍛鍊大腦的記憶能力。

曾有研究指出,一般人為了回想起那些被自己忘記的事情,每年會浪費大約40天的時間。由此看來,單是多懂點增強記憶的技巧,生產力應該就可超越許多人。

記憶高手強在哪?

現代社會不斷產生新的訊息,但大腦能抓住的卻微乎其微,大量的訊息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每天要記住的東西愈來愈多,更多的名字、密碼、約會等等。如果我也有世界記憶冠軍普力墨那樣的超強記憶力,生活應該會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生活品質肯定也會變得更好!

我讀一本書通常要五、六個小時,但讀完之後對書中的內容卻只有模糊的印象。如果閱讀是為了增長知識,這大概是我從事的活動中效率最差的一種。所有的事情,甚至是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我聽過、看過後,基本上都沒有留下什麼印象,然後這些事情就在我腦海裡消失無蹤。書架上有些書,我甚至不記得自己到底有沒有讀過。

我忍不住想,如果書裡這些原本極易被遺忘的內容能夠被我牢牢記住,那會怎麼樣?我應該會變得更有說服力,同時也會更有自信、更加聰明。我也會因此變成一個更優秀的記者、更好的家人、更貼心的男友。如果經驗源於記憶,而智慧源於經驗的話,擁有好的記憶力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宮殿記憶法

宮殿記憶法,又稱為旅程記憶法或位置記憶法,利用人類敏銳的空間記憶力,來組織並儲存那些較無次序、較不容易整理的資訊;訓練有素的記憶能力,不僅是讓生活更便利的工具,也是提升人類心智能力的基石。人們利用記憶術不僅僅是為了記住一些類似撲克牌這樣無用的訊息,更是為了記住重要的內容與思想。

當今學校的教育傳授大量知識給學生,卻沒有教他們如何長久的儲存這些知識。學生也只是為了通過考試去記憶一些知識,記憶本身沒有害處,是傳統死記硬背的學習法毀了教育的本質。

發起世界記憶大賽的博贊說,「我們一直用錯誤的方式去定義、理解和運用記憶,然後又因為我們錯誤的學習方法,認定記憶的用處就是記憶,沒有其他用處,而且很枯燥乏味。」他指出,死記硬背是透過不斷的重複把人們對事物的印象刻在腦子裡,這種傳統教育下「死讀書,讀死書」的方式既粗暴又痛苦。

但宮殿記憶術不一樣,它是透過一套技巧幫助人們記憶、整理、思考,與死記法相比,這種方式讓人感覺更輕鬆自在,學習速度更快,而且記憶保持得更長久。

記憶訓練就是鍛鍊腦力的方式。就像任何訓練一樣,假以時日,大腦就會更靈活,思考會更有序。大家都以為記憶力日漸衰弱很正常,順其自然就好。就算是正常的,也不表示就該任由它發生。記憶力會下降,是因為缺乏記憶訓練或訓練方式不正確,就像運動員用錯方法訓練。

鍛鍊腦力形塑記憶

書中也將提出科學界對記憶術的研究,以及研究記憶冠軍的人如何從這些腦力運動員鍛鍊腦力的方式,發現學習記憶術的通則。這些規則也是提升人類各方面能力的祕訣。

本書並不是一般的自助書籍,我希望讀者讀完之後,可以懂得如何訓練自己的記憶能力,同時也可以把這些記憶技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學習更有成效、工作更成功、生活更輕鬆。

強化記憶不只是記得更多,記憶術的價值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豐富,也更寶貴,你的行為習慣都是記憶形成的,你記憶的方式與內容,決定你在這個世界的認知與行為。大腦視覺記憶力和空間定位能力,遠比你想像的強大

大腦具可塑性

2000年,倫敦大學的神經學家馬奎爾(Eleanor Maguire)想知道在迷宮般的倫敦街頭開計程車的經歷,對這些司機的大腦有什麼樣的影響。她把十六名計程車司機找來實驗室,在磁共振造影掃描器上檢查他們的腦部活動,結果發現了一個重要且驚人的差異。這些人大腦右後方的海馬迴,即一般認為主宰空間定位的部分,比一般人大了7%。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不大,卻是很重要的差異。

馬奎爾得出結論:這些司機在倫敦的大街小巷穿梭的經歷,已經改變了他們的大腦整體結構;而且司機工作的年資愈長,這種影響就愈大。大腦是可以重塑的。當一個人接收到一種全新的感知,大腦就會重新適應這種感知。這種現象叫做神經可塑性。

腦力運動員

他們要腦力運動員和一群對照組成員記憶一組三位數字、一組黑白圖片和一幅放大的雪花圖像,同時利用磁共振造影掃描器掃描他們的腦部活動。馬奎爾團隊以為會發現這些記憶高手的腦部結構異於常人,那樣就能說明在進行大量訊息記憶的同時,這些選手可以重組自己的大腦。

但是,磁共振造影掃描數據顯示,他們的大腦結構並沒有任何重大的改變。這些腦力運動員的大腦看起來和其他受試者沒有兩樣。另外,在對腦力運動員進行整體認知能力測驗後,馬奎爾發現,他們的得分都落在正常範圍。也就是說,這些記憶高手並沒有比一般人聰明,他們的大腦也沒有特出之處。

究竟記憶高手比一般人強在哪裡呢?馬奎爾發現,這些腦力運動員和對照組成員的大腦有個顯著差異,那就是他們在記憶資訊時,腦中啟動的迴路和對照組完全不同。根據掃描結果顯示,在記憶訊息的時候,腦力運動員大腦中的某個區域相當活躍,反觀對照組的大腦同一區域並不活躍。

此外,驚人的是,腦力運動員在學習新知時會啟用大腦的許多不同部分,特別是掌管視覺記憶和空間定位的部分,其中包括大腦右後方的海馬迴,亦即倫敦計程車司機每天找路、認路而日漸擴大的部分。馬奎爾的研究團隊請這些腦力運動員形容他們在記憶訊息時,腦中究竟在想什麼。

根據腦力運動員的說法,他們是有自覺的把要記憶的訊息轉成圖像,再把圖像分別放置在熟悉的空間路線上。透過自我訓練,才使得記憶力變強大。

現代人大腦特訓課

所謂記憶不是不斷往大腦裡塞東西,塞好塞滿為止,而是個想像的過程。記憶力和創造力是一體兩面,這聽起來似乎違反直覺,記憶和創造在一般人的理解下應該是相反而非互補的。

如果沒有可供提煉的舊思想,哪來的新思想?要創造,大腦需先儲存可供運用的訊息庫存,而且只有一種庫存不夠,需要多元、有分類索引的大倉庫,才能夠隨需提取利用。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方法,幫助我們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資訊。

這就是記憶術最能發揮妙用的地方。記憶術不只是記錄資訊的工具,同時也是創造和創作的工具。紐約大學教授卡露瑟(Mary Carruthers)曾經寫道︰「創作有賴於完備可靠、隨手可得的記憶,這種認知形成了古典時期的修辭學基礎。」事實上大腦就像現代人的檔案櫃一樣井然有序,把重要的知識、引文、概念都塞進整齊的記憶隔間,確保它們永不遺失且可以隨時重組和串連。

(庭維/輯)

《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
作者:喬許.弗爾
原文作者:Joshua Foer
譯者:謝佩妏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