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看看日、韓、星 雙語教育不是趕流行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1/03/08 14:57 點閱 4786 次
台北市2016進行雙語教育,但雙語師資都不夠,頗為讓人憂慮。
台北市2016進行雙語教育,但雙語師資都不夠,頗為讓人憂慮。

中央政府準備要在2030雙語國家,台北市則提前要在2016進行雙語教育,但連教育資源最豐沛的台北市,雙語師資都不夠,而且定位不明,其實還頗為讓人憂慮。

我們比較一下鄰近的先進國家:日本、韓國跟新加坡。新加坡其實主要溝通語言是英文,雖然也可以使用中文、馬來文跟坦米爾語,但是就算中文在新加坡的通行率只有大概七成左右,大部分的新加坡新生代還是以英文為主,其它的語言都是選修,中文的選修率也只有大概六成。

雖然新加坡公文書會以四種語言發行,原因是因為新加坡國內族群眾多,許多人對英文還不嫻熟,因此讓各族群的都有辦法理解政府的施政。新加坡的主要語言就是英文,其它語言都是輔助,而不是雙語並重。

日本因為東京奧運的關係,把英文改為國小三年級修習,但是一周只有一堂,一堂45分鐘,在日本這樣的先進國家,雖然也很重視英文,但是國內通用語言也依然是只有日文一種。

韓國則近年來已經躋身先進的已開發國家,對英文的要求自然很高,韓國人當中,能夠掌握兩三種語言的大有人在,我所認識的韓國人中,許多能會英文,同時也會日文或是中文,不過在韓國社會中,韓文依然是獨尊其大。

舉了這些例子的原因,是因為學習語言的目的是應用,除了少數國家之外,雙語是少之又少的情況,大都為原本就有多種語言並存的國家,才會推行多語。台灣其實先天條件就不是如此,硬要推行恐怕事倍功半。

尤其是大學部份,許多大學都喊出要用英語授課,但是沒有考量到學生的吸收狀況,就算真的上了恐怕也是鴨子聽雷。台灣教育的問題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我們大學的錄取錄達到百分之百,不過大學的養成教育卻差別很大,因此產生同樣都是大學學歷,學生程度卻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狀況,也就是說,能夠進大學的人,可能英語分數其實非常低。這樣的分歧程度,要大學生用英語來上課,如果連生活用語都還不行,還用英語來探討學術,這樣倒果為因的教育,令人費解。

把英文融入生活當中去學習,這是對的,讓學生學習英文後去學習新知,也是好的,但是官方語言如果要同時使用中文跟英文,那不如直接改成英文,這樣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有學習英語的動力,同時環境上也會越來越偏重英文。台灣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口,這樣的人口數同時使用雙語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只有當英語成為獨尊,台灣的教育系統才能把所有的能量挹注到英語上,讓台灣能夠流利使用英語作為學術、商業跟溝通的語言。

如今就算是台灣最優秀的學生,基本上還是以中文作為最基本的溝通語言,能夠使用英文的人口相當少,把一種相當少人能利用的語言要推行成通用語言,難度本來就很高。如果只是為了趕流行,想搭上英語列車,看看周邊國家的政策,為什麼沒有一國能夠做到?台灣又到底為什麼,認為自己可以一枝獨秀,值得政府好好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