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歲月》憶中影技術人員訓練班

朱全斌 2021/03/04 08:53 點閱 4939 次
中影技術人員杜篤之得獎無數。(本報資料照片)
中影技術人員杜篤之得獎無數。(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的七O年代是電影的起飛期,1971年國語片的年產量首次超越百部,一片欣欣向榮,當時還在讀高中的我也做起了電影夢。

我的電影夢

大學唸的是外文,我心心念念想的卻是要走入影視這一行,不但每看電影必做筆記,還拍起了八釐米的實驗電影。因此當我唸到大三,發現當時執台灣電影牛耳的中影公司開辦了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時,便迫不急待地去報考。

電影事業要能茁壯發展,除了市場,還必須要有強調製作技術的電影工業為後盾,這要感謝當時剛剛擔任中影製片廠廠長明驥先生的先見之明,自1973年開辦的這個訓練班,才短短四期,就替今日台灣電影培育了不少大師。

名師如雲

在攝影方面有李屏賓、廖本榕; 錄音方面有杜篤之、胡定一; 剪接方面有廖慶松,他們都是在結束了為期半年的課程後就留在片廠工作,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而在今日成為台灣電影技術的柱石。

我參加的是第二期,記得當年報考人數有一、兩百人,卻只錄取了二十幾位,不能說競爭不激烈。每週上課三次,我都是在淡水放學後,坐火車再轉公車,連晚飯都來不及吃就趕到位於士林的中影片廠上課,但是因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一點也不覺得苦。

片場實習

沒記錯的話,當時分為技術組跟導演組,學員們先是一起學習攝影、剪接、錄音、美術等課程,在實務操練時才做分工。期末時分組拍攝16釐米的短片,每組分到幾千呎珍貴的底片,因為耗材昂貴,拍得戰戰兢兢,跟今日用數位硬碟可隨興拍攝的方式大不同,在美學上也呈現很不一樣的趣味。

擔任講師的多半是當時在片場服務的從業人員,當時著名的攝影師林贊庭是我們的導師,另外還有林文錦、陳坤厚以及錄音師忻江盛等,在導演課方面則有廖祥雄及劉藝等人,當時劉藝導演正好在拍攝《戰地英豪》這部諜報動作片,我們就到拍攝現場實習,在片廠中看到土法煉鋼的爆破場面,第一次替國片簡陋的拍片環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童老師的話

當時的電影拍攝都是採事後錄音的方式,在中影的大錄音間,我看到了替「二秦二林」配音之聲優的廬山真面目,以及替武俠片作Foley(現場同步音效)的實況,對嚮往同步錄音的我來說感覺很落後。

記得當時還上了王童導演的美術課,他第一堂課就對我們說:「台灣電影是有希望的,不過是靠我們,不是你們。」他說得也沒錯,因為當時的電影是採師徒制,要出頭的日子很漫長,所以一結訓我就決定捨棄留片廠服務的機會而出國留學去了,而他以及我優秀的學長學弟們卻在十年後締造了耳目一新的台灣新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