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台灣進出口亮眼 背後利潤有限

醒報編輯部 2021/03/01 15:23 點閱 4087 次

台灣進出口貿易暢旺,經濟指數頻創新高,科技產業持續高成長,但需調整產業結構及產品趨向、提高毛利率、強化服務業產值,使台灣早日脫離代工及低薪困境,邁向富國之林。

進出口成績亮眼

今年1月台灣進口達280.8億元,年增率近3成,包括資本設備47.6億元,年増19.5%,農工原料190億美元,年増28.9%,消費品39.9億美元,年増52%。

分析進口產品,以電子零組件最多,達72.1億美元,年增近5成,創單月新高,原因是蘋果換機潮、基本金屬原物料上漲,以及出口增加所致。資本設備增加顯示國內廠商投資力道,均為因應外銷市場成長所需。

出口方面,1月出口342.7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増率高達36.8%,創10年半最大增幅,如排除季節因素,年增率仍有18.6%。究其原因是新興科技、宅經濟、遠距商機爆發,客戶端備貨需求拉抬,且國際原物料回升,傳產買氣升溫。尤其中國大陸春節期間備貨需求擴大所致。預期今年2月出口仍是正成長,但是年增率約為3%至8%之間。

國人未擺脫低薪

進出口都呈現成長,值得肯定,但值得警惕的是,產業創新集中在特定領域,產業多元化程度不足,進出口貿易數據雖然亮眼,但是對於創造國民所得及平均財富上,幫助有限。

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台灣現在最夯的晶圓代工為例,「代工」二字已足以說明產業困境,太多出口都是中間產品,亦即零組件,並非最終之產品,亦非高利潤之原料,以致替代性極高,風險大。

技術繁瑣效益差

過去晶圓代工在全球產業鏈中,並未如現在因各方需求暴增,受到國際重視,其毛利率甚至低至15%,再扣除各種生產成本,常造成虧損困境,各國大企業原都不願言投資晶圓廠,因為利潤差、成本高,水、電、環境污染嚴重,且技術煩瑣,不符投資效益。

強國大多掌握軟體技術創新、研發,原料供應,以及最終之產品銷售,才是真高利潤所在,才能創造國民財富。

中間產品利潤差

台灣近年雖然進出口暢旺,但是服務業不振,產值偏低,不論觀光旅遊、餐飲、健康照顧、醫療保健、社會服務、家務、看護,人力需求增加,從業人員薪資偏低,流動性大,亟待改善。

再說到出口商品過度集中少數明星產業,例如半導體、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但是紡織品大減17.9%,礦產品減少47.6%,都是歷史最大減幅,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否則貧富不均現象更加嚴重,而且產業發展,極易受到景氣循環衝擊,風險集中,不利經濟發展。

外銷太過集中

另外出口集中在中、美兩大國家,依賴程度再創新高,佔出口比重達58 .5%,亦大幅提高風險,極易引發貿易爭端或衝突,或受到區域政治風險影響,衝擊經濟發展,如何分散貿易進出口地區,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