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台灣近期遇到最嚴重問題就是乾旱,但大家好像都沒把它當一回事,從去年整年台灣沒有颱風過境,是56年來首次的狀況,導致嚴重的旱象,冬季本就是枯水期的中南部水庫遲遲無法解渴。
生活在都會區的民眾可能沒感覺到乾旱有多嚴重,但是從事農、工業的人,就會深刻體會到乾旱的困境。
如此嚴重的乾旱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造成的?曾文水庫的蓄水量竟只剩下15%,政府對中南部緊急推動減量供水措施,希望大家能夠共體時艱。先請賈博士分析近期台灣的旱象是怎麼一回事?
賈新興:臺灣降雨的季節分佈是從每年的5月一直到10月左右,主要倚賴梅雨季和颱風季提供豐沛的雨量,就平均來看,這期間的雨量大概佔台灣總雨量將近6成到7成,其他月份就是比較零星的降雨。
去年真的是非常異常,7月沒有颱風生成,8月初的時候颱風雖集中在台灣附近生成,但是都又弱又小,且都是擦邊球,所以就造成去年颱風季降雨異常偏少。再加上5月、6月梅雨季期間降雨也偏少,所以在應該要有豐沛降雨的時候都沒有雨。
到了11、12月是台灣的枯水期降雨比較少。當然北部因為有東北季風偶爾會有零星降雨,但中南部的枯水期就十分明顯。好不容易在過年前後又開始有雨水挹注,結果都下在東北部,好消息是至少翡翠水庫的蓄水量有補足。該下雨沒下,下了又沒下對地方,這是近期乾旱嚴重的前因。 就目前的狀況看起來,今年可能到3、4月旱象都還會非常吃緊。
問:所以要一直等到梅雨季來到?
賈新興:的確,以台灣過去這幾年的抗旱作為來看,如果能夠等到梅雨季到來是最好的,但在2003、2004年的時候,一直等到7月的颱風來,才完全解除台灣近十幾年來,最長的一場乾旱。
問:也請汪老師跟分析,目前台灣旱象的狀況。
汪中和:可以看到從2020年一直到現在,在石門水庫集水區的降雨累積型態,其實跟2003年大乾旱的時候非常相似。所以真的不能輕忽這次的乾旱,否則後果會相當嚴重。過去台灣出現過幾次大乾旱,1960年代中期、1980年代前、後期、1990年代初期,然後就是2000年代初期,現在進入2021年了,很可能又進入到下一波的大乾旱。
每一次的乾旱發生,都對台灣造成很嚴重的傷害,水資源的缺乏對於糧食生產、民生用水和工業生產等引發一連串的危機。所以,面對這次的乾旱,大家都要配合政府的減量供水措施,再來,我認為,這是很好的一個契機,提醒我們說,氣候暖化帶來的這種極端降雨型態,未來它帶來的衝擊還會越來越大。我們現在一定要開始為未來的五年、十年做好充分的準備。
問:除了汪老師所說,要好好節約用水,但在節約之外,有沒有別的方法?過去汪老師也曾經提過說,其實台灣沒有好好的運用水資源,每年降雨量並不少,但都讓他們白白流走。所以每次發生乾旱時,政府只是宣布,哪個地區亮橘燈減量供水,請大家節約用水,請難道沒有辦法開源嗎?
汪中和:這是非常好的問題,當然可以開源,其實台灣開源最好方式就是儲留雨水,一年正常平均降雨量大概有900億頓,但因為儲留的不夠,導致能利用到的只有15%,其他85%不是蒸發,入滲地底下,就是流到外海了,相當可惜。
若能從15%提升1%也好,一年平均900億噸的雨水,增加1%就多了9億噸,這樣的雨水量就能滿足我們大部分的需求了。所以增加雨水的儲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要增儲存量,過去是利用水庫把雨水攔蓄起來,但現在不可能再蓋水庫了,水庫的淤積也愈來愈嚴重,攔蓄效果也下降。
而且現在的降雨分佈都期望在集水區,如果不下雨,我們也不會有水,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整個台灣海綿化,所有的道路都變成可以儲水的透水性道路。我們以前做過一個模擬測試,把所有六都的道路通通變成透水性道路,它可以儲存的水量,多過一個曾文水庫,超過6億噸。
所以只要來一場大雨,透水性道路就可以通通蓄滿,而且還平均的分配在六都地區,這是政府應該去做,而且是很迫切的問題,增加我們雨水的儲蓄。我們常說要設置雨撲滿,不過都集中在小公園、學校或者一些政府機關,太零星也太少,效果不大,應該要大規模的去推動。
問:汪老師說的很詳細,因為降雨不會自己選擇地區下,所以光靠水庫蓄集的話,還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台灣所有的道路都打造成透水性儲水的設施,平常就能發揮作用,台灣就永遠都不會缺水,可以這樣說嗎?
汪中和:不能說完全不會缺水,但是缺水的危機可以降低80%到90%。
問:除了開源節流外,這中間還有一件事情是大家好像都覺得水費很便宜,所以就不珍惜,如果是電力大家就會想存電,這部分恐怕需要政府的政策去解決。否則的話,像這波乾旱可以算是上帝給我們的警告。
如果這波乾旱延續得比較久,就是逼得我們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好好重視水資源,把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雨水能夠存起來,請賈博士分析,這波乾旱再持續下去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賈新興:它的衝擊跟影響其實已經正在發生,第一個首當其衝就是糧食生產,很多中南部的稻作區因為降雨量不夠,農業用水受到很大的限制,再來,從去年到今年目前科技業半導體等產業非常的夯,缺水的的情況下,勢必會影響到科技研發,因為不只農業被迫要節水,工業也是。
政府部門當然是不想影響到工業和民生的用水,希望水庫的水能夠撐到梅雨季的到來,但是從目前的預報資料來看,3、4月降雨量可能也是極端的少,5、6月目前看來也是少雨的訊號,還要再觀察。
所以從現在來看,農業用水已經受到影響,再來接續會是工業、民生用水,乾旱影響的層面,真的是非常的廣,特別是今年台灣半導體科技產業的訂單非常多,如果不幸有影響的話,全球都有可能受到牽連。
剛剛汪老師有提到,臺灣其實年雨量真的蠻豐沛的,要如何把它留下?從長期政策來看,讓整個台灣海綿化,是長遠計畫,這個需要時間去打造,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另外有一點,自來水管的漏水率還有10%多,造成不必要的水資源浪費,這也是政府應該要重新去思考的問題,是不是可以用一個前瞻計畫來解決漏水問題。
再來就是費率的問題,電費我們有浮動費率,有分夏季用電費率和一般時候的費率,水費是不是也能有這樣的機制,當然這或許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但在這種時候以價制量是在短期內最能有成效的方法,有沒有可能像電價的概念,夏季尖峰用電價格會高一點,那在旱象或是說缺水的時候,水費也能做機動的調整。但關於調漲民生水費又是政治人物最不敢觸碰的議題。
問:賈博士說的很好,道德勸說的效果真的有限,若能有具體的價格管控,會比較容易達到警惕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在台灣,農業用水、工業用水跟民生用水其中最大宗是農業用水佔60%到70%,但農業用水長期以來的生產跟效率極低。政府是不是能運用科技等方式來降低農業用水的比例,這樣也能適時減緩乾旱?
汪中和:沒錯,我們剛剛提到開源可以從雨水獲取,節流那農業用水就是最大宗,台灣一年的農業用水佔7成,換算下來是124億噸,就像您剛說的,如果我們可以節省1成的話就是12.4億噸,比兩個滿庫的曾文水庫還多。
這是完全可以執行,且很容易做到的。譬如說,以色列的年雨量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可是他的農業生產完全不受影響,因為他的灌溉系統非常有效率,運用高科技和非常好的管理系統,這是台灣應該要借鏡學習的。
賈新興:確實,在農業上面的用水量過多一直都是問題,剛剛汪老師有提到運用科技的智慧滴水灌溉,真的是很需要。據我所知,現在農田水利的圳路有一些河水流失的問題,這些圳路都是很早期修建的,政府應規劃去重新修整這些圳路。
種稻米需要大量用水,現在採用的都是所謂的淹灌,用水量真的非常多。能否因應不同栽種的作物來研究不同的灌溉方式,或是找出其他替代的種植方法,這都值得政府與產業學者進行討論。
再來,我認為農民朋友也要去了解,極端的氣候變化未來會愈來愈頻繁,水資源的影響也愈來愈大,雨水的豐沛期跟枯水期也會變得更加明顯,所以農民朋友需要了解這方面的新知,好好運用水資源,才能夠跟政府一起配合,來達到節水省水的一些作為。
問:講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我們農業區選票還不少。如果政府真的考慮政治效益跟經濟效益的話,這個農業灌溉與水資源的利用上,一定要加把勁,創造多贏的局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