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冬季科普系列之八》人類存在的意義

魏國彥 2021/01/14 11:46 點閱 4062 次

高中時遇到一位讓我心動的女孩,少年有了維特的煩惱,她很聰明,注定會考上台大。我就加緊用功,浪子回頭金不換,也拼上了台大,和她同一個學校。椰林道上,踏碎一季的月光,小狗談了戀愛(puupy love,稚愛)。

科學家VS哲學家

第二年五月下旬,一個暴雨午後,看見她走在別人的傘下,我的世界徹底粉碎,所有的教科書都闔上了眼睛,所有的事物都失去重量,我開始尋找存在的意義,沙特說:「存在先於本質。」$%#*&@,我被荼毒地滿口胡言,披沙煉金後,只剩一句像話的話:「戀愛時你是文學家,失戀後就成了蹩腳的哲學家。」

五十年後,我以科學家的身份退休,閒讀同代學者著作,有了另一番體悟:「學者在任時是科學家,退休後成了哲學家。」本篇談的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人類存在的意義》,可算是一本生物學鉅子的哲學入侵吧?!

威爾森是哈佛大學生物系教授,以研究螞蟻起家,和研究田螺起家的哈佛大學地質系的古爾德(Steven J. Gould)齊名,同為二十世紀後期最重要的演化論巨擘。威爾森提出「演化生物學」這個名詞,從而發展成一個學門。

人類存在的理由

他創立「社會生物學」,以「島嶼生物地理學」入手,竭力推動「生物多樣性」概念,在歷次j聯合國相關會議中推動,確立了「永續發展」的架構與價值。他一生著作二十餘本,以「螞蟻」、「論人性」兩次奪得普立茲獎。在台灣,他的「大自然的獵人」由天下文化出版,是他的學術自傳。

《人類存在的意義》英文版於2014年出版,他85歲,基本上是他2012到2013年在紐約時報與經濟學人長篇評論文章的合輯,加上一個開宗明義的第一章──「我們存在的理由」,他扣問「知識的統合」、「人類的未來」等大問題。

最有趣的是第三章「人類之外的世界」,他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昆蟲之間的「費洛蒙」等量齊觀,把人的社會行為以「超級生物體」來化約,與螞蟻社會相比擬,而提出「群體汰擇」,而有「多層次汰擇」架構出現,解釋人類的基本內在衝突──「自私的基因」與「利他主義」的邪惡與救贖。

達爾文畫錯重點

他認為,雖然達爾文早在1859年提出演化論,現代人類社會對於生物演化歷程仍缺乏認知,至少,沒有與時俱進,以致仍沈迷於傳統的心靈幻象,如本能、宗教、意識等,無法真正理解人類存在的本質,也不懂人演化出來的能力,仍自滿於無知,還不斷地假設,錯認了自己的獨特性,畫錯重點。

最後這一塊,對於傳統的哲學論述正面攻擊,很多人不免嗤之以鼻,或掩卷嘆息。但這本書如同投石入塘,激起層層漣漪。

闔上書,我突然理解,當年那讓我甜蜜又憂鬱的女孩,也許她的「費洛蒙」與我的並不對味(位);那清純時節,我戀愛的是愛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