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籍的作者通常由科學家擔綱,然而暢銷科普作家往往是科學報導記者,或「搖椅型」專業作者(armchair writer,意指沒有真正做科學研究的業餘科學家/專業作家),因為後者更接近讀者,能將科學家有些自戀傾向、自我揄揚的繁瑣科學內容轉化為生動有趣,貼近一般大眾感受與關懷的文字。
科普書曾是新寵
十多年前科普書在台灣曾是讀者的新寵,也是各出版公司進擊的對象,連以新聞雜誌起家的「新新聞」也出版有科普系列。近十年來,科普書盛況不再,國際書市中也逐漸退潮。如觀察家所言,當網路興起,海量資訊在搜尋引擎下彈key可得,年輕一代凡事問「估狗大神」,自主學習,何必買書呢?
應運而生的新行業是「策展人」,因為誰都會估狗,問題是,誰能將唾手可得的資訊編織出一套好聽好看好玩的展示?科普寫作也出現這樣的新動向,誰能比每天與千百位民眾接觸的博物館解說員,更適合當科普策展人呢?
策展人興起
在大陸國家博物館擔任解說員八年的袁碩就是這樣一位科普作家,讓我們來談談他寫的「進擊的智人」。袁碩,畢業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因為崇拜德國者學家海森堡,取了個「河森堡」筆名行走江湖,在「知乎」發科普文章,2017年成為微博十大影響力大V。
河森堡寫了本「進擊的智人」。市面上談人類演化的書很多,各有中心思想或學派背景,河森堡固然援引很多,但另有他的中心思想,從科學與人文文獻中串出來一個主旋律:人類是從「匱乏」中演化出來的;因為匱乏,時時需要「進擊」。
平視的雙眼看見異性
最初的時候,人類祖先因為匱乏而走出森林,進入疏林帶,再進入草原。原來在森林中從這一棵樹吊盪到另一棵樹的猴子演化成在草原行走的「直立人」。
直立行走,釋放了雙手,兩眼平視前方。自由的雙手採集蔬果、製作工具,扭打情敵。
平視的雙眼看到異性的身前而非背後,這正是人類搔首弄姿,化妝打扮的起源(男性也會打扮,例如頭戴羽毛,臉上刺青)。食物匱乏,使得嘴型、牙床與牙齒也起了變化,什麼都能吃的雜食類因而勝出。乍暖還寒的冰河期─間冰期的氣候旋迴讓早期人類吃飽幾代後又饑饉求存。
團結力量大,奮鬥求存需要協調群體的智慧,大腦子有用,人的腦容量越來越大,相對的,骨盆比大猩猩小上一輪,因為,甩著大屁股很難走遠路。
水花跳躍
問題來了,大腦袋,小屁股,婦女生孩子困難,人類有了「戰略性」早產(難產的母子雙亡,沒有後代)。此外,我們現代人老的時候容易椎間盤突出,尤其,現代人不必再走遠路,終日杵在電腦前面,核心肌群退化。
本書的第一部談兩百多萬年前早期人類的歷史,第二部回顧八千年來農耕文明。文章如河川流淌,水花跳躍,隨時用近取闢,不知不覺間,你讀完這一本300頁的智人進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