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立跨部會機制 防鐵路走山釀災

醒報編輯部 2020/12/06 17:40 點閱 4892 次

12月4日星期五上午八點半鐘瑞芳─猴峒間鐵路西正線12公里處發生嚴重山崩,幸好鐵路局基層員工適時監控,處理得宜,沒有釀成大禍。崩落的土石離一列臨時停下來的列車車頭僅有30公尺,情況險峻可知。

侯硐山崩有跡可循

由相關新聞報導以及鐵路局主動發佈的現場紀錄影音,我們知道這次侯硐山崩嚴格來說並非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事件,而是有跡可尋的「灰犀牛」,原來在11月30日下午該地點就已發生土石流,鐵路局緊急動員清除,並在坡壁上裝置鐵網,並隨即展開噴漿作業,就在一切恢復原狀且新增補強之際,發生了大規模崩山,甚而危及兩輛正要通過的列車及車上數百人性命。

當逃過一劫,幸運之餘,我們應進一步加強考量如何加強預警,確保鐵路安全。

這次山崩地點,在鐵路局2017年的全省清查作業中,安全程度被列為相對穩定的C級,而在12月4日走山之後,立即轉調為A級,C與A之間到底如何判定?如果判斷失準,確實很難預防,也無從加強工程措施,或改道設計。政府前瞻計畫為軌道運輸編列了大筆經費是否能用在刀口上呢?

鐵路局未做潛勢評估?

相關單位似應進一步考慮下列事宜:
〈1〉在11月30日下午土石崩落石之後,鐵路局似乎只當成一般土石流處理,有無做過該地點危害潛勢評估?畢竟整個台灣東北,以及花蓮台東仍在陰雨霏霏之中,鐵軌沿線土石保含水分,難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

〈2〉由鐵路局發佈的現場鳥瞰照片來看,崩移塊體呈三角楔型,這是一個典型的山崩,台灣北部這種山崩已發生多次,曾經埋沒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及基隆濱海道路,也曾撞倒林肯大郡、奪走多人性命,是一個台灣東北地區屢見不鮮的地質災害類型。鐵路局應該要有相關的地質專業人員參與研判才對。

〈3〉11月30日之後迄今鐵路局有無向其他政府單位尋求意見或協助?例如,內政部下轄的中央災害防救中心,那裡有全國斷層與土壤液化、土石流、山崩、地質敏感區等各種圖資,也有專家值班待命。鐵路局有無向經濟部下轄的中央地質調查所請教?他們有構造地質、工程地質專家,也能協助評估,甚或調派儀器進駐現場,或利用遙測技術納入監控,而非僅靠現場以目擊觀察警戒。

部會橫向聯繫失靈

(4)如果鐵路局沒有足夠的專業配置,不代表政府內部沒有,就看有沒有橫向聯繫的心態與機制,行政院高層也應該動動這個腦筋,整合經濟部(地質)、內政部(防災)與鐵路局,乃至公路局(現場)等單位,建立溝通互助平台,共享資訊與知識,不要大難來時再痛定思痛!

台灣地處山崩、地震、洪水各種天然災變好發區,產官學已各界分別累積了許多知識與能量,我們不妨把這次瑞芳猴峒走山事件當作一個老天善意的警告、寬容的測試,趁此時機加強部會間橫向聯繫,整合資源,建置更周全的預警防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