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教與學:探索學習新疆界》

醒報編輯部 2020/11/16 08:45 點閱 28059 次

今天的學生,未來會和AI一起生活、一起工作,認識AI、應用AI的數位素養
是這一代孩子必備的關鍵能力!AI已進入各行各業,大幅改變未來職場樣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已是AI企業,AI也能協助空軍提早辨識敵機,醫學領域的AI應用不斷突破。

科技巨擘微軟在美國西雅圖的指定旗艦學校倫頓基督教學校,在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停課期間,吸引各地學校前往取經。這所學校的遠距教學,為什麼成功?

倫頓校長蜜雪兒齊默曼以實際教學經驗證明,教孩子AI不等於學程式,是學「AI素養」;要培養的,是和AI共處的能力和心態。將AI落實在教學現場,全書提供完整的AI教學應用指南,幫助教師看見更廣闊的學習圖像,了解AI能如何整合進既有課程、支持教師的教學與評量。

2020年3月中旬,美國各地因著新冠病毒疫情有學校開始停課、陸續轉為遠距學習以來,位於西雅圖近郊的Renton Prep Christian School校長Michelle Zimmerman每天都工作18、甚至20個小時。一方面是因為,這所學校雖然在2009年就建好遠距教學的種種準備,但在真正實施時,仍有許多地方需要依情況持續調整。

倫頓基督教預備學校是一所涵蓋幼兒園到10年級、有220個學生的私立學校。它是微軟在全球21所、全美只有3所的旗艦學校之一,幾乎每個月都有全校大型的人文藝術主題活動,不僅科技運用也走在教育界之先,也信守人文與關懷等恆久價值,是華盛頓州唯一K-12獲得全球最大學校認證組織Cognia的Advanced STEM教育認證,以及未來教育科技會議等獎項肯定。

不斷追求卓越

曾來過台灣、學習認知理論、兼具理性與感性的Michelle Zimmerman,在新冠病毒肺炎的嚴峻疫情與忙碌行程中,特別挪出時間接受《親子天下》專訪,與台灣讀者分享最新趨勢與建議:

問:Renton Prep Christian School在2009年就建置好遠距教學的能力,平常課程也會用Microsoft Teams跟教室以外的人視訊,但這一段停課時間,你們還是在不斷地優化師生的經驗和遠距學習的效能。為什麼?

答:我們十多年前建置遠距學習,還有這些年來的不斷轉型,就是為了預備面對沒有遇過、未知的事情,這次的疫情就是一個例子。

過去的遠距教學,可能是播放事先錄好的影片。可是孩子如果整天在家裡看影片,會很無聊,沒辦法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也會扼殺他們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不斷地在進行新的嘗試,找到大家都覺得不錯的共同點,可以當作基準,藉此發揮更好的效果。

設計思考以人為本

問:Renton Prep Christian School是一所教會學校,很重視以人為本的傳統價值。在推動科技運用時,要怎麼兼顧科技與人文的層面?

答:我們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原則,是從同理心出發,定義好問題跟目標,創造與設計原型,而且要不斷測試跟調整,確保有照顧到脆弱、需要幫助的人。
如果用遠距教學這個例子,就是要確保我們沒有漏掉任何一個孩子,而且不只是學習課業知識,還要照顧到情感和社交層面。

我們要一直跟學生保持連結,思考每一個科技運用對人的影響。所以我們不會直接給學生一些工作表單、或是選擇題,叫學生自己學習,請家長自己想辦法讓孩子跟得上,要大家各顯神通。我們要好好服務、照顧這些家庭,所以不能夠自顧自地往前走,而是要提供簡易又好用的使用者經驗,大家一起向前走。

從小地方著手

問:推動科技教育、或是把科技運用在教育上,其實在學校裡,也是一種組織轉型,要改變文化與思維。你怎麼帶著大家進行這個變革?
答:我覺得最有效的,是從小地方開始做。例如,從在學生做報告時,用打字、而不是寫字開始。後來,我們也讓大家接觸到語言翻譯的厲害,運用這樣的科技,可以使很多東西讓更多使用不同語言的人理解,接觸到更多讀者、聽眾、觀眾。

我們一直在轉型,不只是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已。重點不是在運用什麼科技工具。我們是引導團隊不斷經歷跟思考,下一個階段的挑戰,有哪些創意作法,可以在以人為本的層次上增進連結,跨越實體距離維持人際關係,在各種學習中內建社交與情緒學習的要素,而且在不同的年級、年齡層都要很一致的這樣做,把大家凝聚起來。

我們提供老師訓練、並且要求他們要自我挑戰,不是日復一日都守著一樣的方法教學生。有人說我們很瘋狂,或用更糟的字眼來形容我們。但我們真的下了很多功夫,從資料跟媒體的法規相關事務、各種有助人們連結與創意的工具、到不斷練習與修改,直到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否則不會放棄。

勇於嘗試創新

問:你認為老師、學生最令你感到驕傲的成果,是什麼?

答:學生很願意嘗試新的事物,願意持續的修改,即使失敗也不害怕,而且願意求救。因為他們知道,很多事情很難第一次就做得很完美。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很願意彼此分享經驗,展現高度的同理心。
老師們也一樣,而且會坦承地讓學生知道學習的過程。另外,他們更會運用設計思考,也不斷展現關懷人群、人文的精神。

兼顧科技與人性

問:你提到了幾次同理心,可以舉例讓我們更清楚嗎?您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答:每個人對科技的認識、熟練的程度不同,我看到比較大的孩子,在跟比較低年級的孩子一起學習,會幫助他們,而且是用很能理解對方處境、和善的態度,也會安慰他們。他們會彼此挑戰怎麼做得更好,但也會幫助對方,就像師父帶新手一樣的精神。

有一些科目,老師平常不太需要用到科技工具,例如,英文、西班牙文。但是在需要用到這些工具時,學生也會主動幫忙,而且高度配合這些課程裡的變化。

透過科技,他們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國外的資訊,知道全球各地各有不同的挑戰,所以也會表達關心,想要幫助別人,甚至想到要運用科技辦募款活動。盡量在不同的考量中求平衡,讓大家看到,兼顧科技與人性是可能的。

我覺得最大的收穫,跟學業成績沒有關係,而是看到孩子們對別人展現同情心,而且很努力地去幫助別人。

破除AI迷思

問:站在趨勢的最前端,你看到AI人工智慧在教育上有哪些新的進展?
答:在1960-1970年代,也有過很多討論,而且當時大家都很興奮,可是後來大家就覺得蠻失望的,因為實情跟期待的有落差。

去年,我們也看到很多這種討論,像是AI可以治百病,而且好像下一年就會看到這些描述實現。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容易,因為AI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層面。但是在很多小地方,AI已經很成熟,而且可以發揮很大的幫助。
所以大家可以不用把AI在教育上的運用想的太大、太遠,或要解決多麼大、改變全部的事情。而是要界定長期重要的目標是什麼?對人們、文化帶來什麼價值?AI可以如何支持?

互相分享學習

例如,Renton Prep Christian School在教機器人這件事,讓學生沒有老師在旁邊教的時候,也能夠自己做得出來。因為人生不會一直有老師在前面帶著你,而且會一直遇到未知、現在想像不到的事情,孩子必須學會,在那些未知、沒有人手把手拉著的情況下,也能夠解決問題、完成目標。

在推廣、試驗的過程中,大家都要有同理心,也要卸下原來的自尊或自傲。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大家都有可以再學習、進步的事情,所以才會有更多創新不斷問世。大家要願意分享,從彼此的經驗和成果中學習。

《AI時代的教與學:探索學習新疆界》
作者:蜜雪兒∙齊默曼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