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長於五O、六O年代,在那個公辦營養午餐還不普及的時候,帶便當上學是同輩共有的集體記憶。那時候的便當多是長方形,少部分是有圓形,材質大多是由鋁製或鐵製,學生上學除了背書包,手上還要提著個便當。
一到學校就把便當集中放在四方的木籃裡,由輪值的值日生抬到蒸飯室去,稱之為「抬便當」。一個木籃約可盛放三十個便當,我至今還記得那沈重的感覺。
中午時分,蒸好的便當再由值日生抬回來,一到教室,已經飢腸轆轆的同學們一湧而上,因為便當都長得很像,大家都會在便當上繫上寫有自己名字的布條。
中午吃便當的時光可以是歡樂的,也可能是充滿壓力的。當幾位好同學圍在一起享用時,互相比較並交換自己便當裡的菜色,本來是挺有趣的事,然而每個同學家境不同,有比較清寒的便當裡乏善可成,可能只是幾塊豆腐青菜再加少許蘿蔔乾,就不太願意讓別人看見。
我曾經聽朋友說過一個她自己的故事,她說小時候因為父母太忙,又吃齋信佛,自己的便當菜總是簡單的可憐,當時一位跟她要好的同學就跟母親央求多準備一份自己的葷菜,有時是排骨,有時是雞腿,帶到學校裡幫她加菜,她開始接受同學的好意,也嚐到了自己過去沒有吃過的肉的滋味。
但有一天,被家人發現了,把她責罰了一頓,她感到深深的罪咎感,不但再也不肯吃同學的食物,兩人從此也漸行漸遠。
母親的便當菜基本上總是一主菜兩配菜,另外加上一蛋一小菜,常見的主菜有排骨肉、糖醋排骨、滷雞腿、滷牛肉、醬燜雞、蘿蔔燒肉、梅乾菜燒肉、粉蒸肉等,配菜多是快炒類,一葷一素,葷菜常見的有青椒牛肉絲、回鍋肉、豆干肉絲、客家小炒、酸缸豆炒牛肉等。
素菜除了炒青菜之外,也包括豆類、根莖類、菇類等的搭配,蛋則會是滷蛋、荷包蛋或番茄炒蛋,小菜則是小魚乾、雪菜、干絲、蘿蔔乾、油渣、衝菜等,小小的飯盒裡的豐富菜色總能引起我的食慾而將之一掃而光。
現在滿街都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便當,但是包容著愛與關心的母親便當才是最令我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