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一個典型的高溫年,雖然太平洋已經出現了反聖嬰現象,對地球的升溫有抑制的效果,但是剛剛過去的9月,地表的均溫還是創了歷年最高溫的紀錄,這已是今年第6個排名第一高溫的月份了。不僅如此,進入秋季的北極圈日照快速減少,開始進入永夜期。可是受大西洋溫暖水域流向北極圈的影響,位於西伯利亞北側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的海溫仍是異常溫暖,比平均溫度(約-1.2°C)整整提高了5°C。
北冰洋海冰回升緩慢
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在今年9月15日達到有史以來第二低(374萬平方公里)的紀錄後,開始隨著過往的循環向上回升。然而根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的觀測,截至10月24日,北冰洋一個多月以來海冰的面積只長到551萬平方公里,再創歷史的新低紀錄,比1981~2010的長期平均值整整少了400萬平方公里,這是111個臺灣的大小。
其實在去年,北冰洋的海冰回升情況就十分不理想,但是至少當時同期的海冰面積還在600萬平方公里以上,如今時隔一年再下跌50萬平方公里,這是新的警訊,顯示北冰洋的海洋環境確實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了。
當然今年10月海冰面積創了新低,北極圈異常又持久的高溫是個重要因素,看看拉普捷夫海域的溫度至今還在冰點以上,使得該區直至目前還是汪洋一片,難以結凍成冰,這是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暖流途徑改變
除了氣溫的異常,最大的罪魁禍首還是地球暖化後,周圍洋流的循環途徑改變,將大西洋溫暖的海水推向北冰洋,打破了深層暖流及表面冰冷海水之間的分隔層,使得表面的海水溫度增高,以致海冰越來越難以形成。
拉普捷夫海是北冰洋海冰的重要孕育區,每年入秋後該區沿岸的海水就會展現季節性的結冰脈動,直到春天時隨者海冰的融化向西漂流至格陵蘭及挪威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之間的弗拉姆海峽,由於冰層內挾帶著豐富的營養鹽,提供海中浮游生物成長的重要食物源,同時也吸收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海水裡,因此扮演著十分重要的生態與氣候調節功能。
古老冰層消失殆盡
如今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拉普捷夫海日益延遲結冰的影響非同小可,一方面會導致冰層變薄、融化速度變快,另一方面更開闊的海面也意味著吸收更多的陽光,同時也從深海中引出更多溫暖的海水上湧。惡性循環之下,可以預測北極圈的溫度還會急遽上升,夏季海冰量也加速減少,整個北極地區將產生連鎖的反應。
近期的調查數據顯示,從2007到2020年的14年期間,正是有衛星觀測以來海冰面積最低的14年,北冰洋內的古老冰層都已消失殆盡,僅存的只是季節性形成的海冰。相較1980年代,如今海冰的體積只剩下四分之一,北冰洋夏季無冰的情況日益迫近,估計在2030年代前後就會出現,這是極為嚴峻的情勢。
北冰洋的海冰的消失是科學界很早之前就預測的重大事件,只是沒有料到來臨的卻是如此之快。面對無可挽回的局面,世界各國在節能減碳上還是步履蹣跚,氣候學者除了心焦,更多的還是無奈與沮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