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慶祝光復節 說台灣歷史源流

醒報編輯部 2020/10/25 13:46 點閱 5760 次

今年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75週年紀念日,國民黨辦理了一系列慶祝「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活動,而執政當局民進黨悄然無聲,似乎漠視這個節日。

「過去,是通向未來的鑰匙」,知曉歷史真相有助於自我訂位,站穩腳跟,邁向未來。

日本從佔領到投降

1895年,清廷甲午海戰戰敗,李鴻章在日本下關春帆樓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澎湖給日本。「春帆樓下晚濤哀」,日本以「和約」取得台灣,但實際領有台灣的過程並不順利,從五月澳底登陸後,以槍砲、武士刀一路「殺」到屏東,台灣無數漢人與原住民身首異處。

1945年八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年十月廿五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公會堂(現中山堂)舉行台灣地區受降典禮,降方為日本台灣總督藤利吉,陳儀代表受降,黃朝琴、李萬居、林獻堂、杜聰明等人也以台灣人民代表身份參加受降。

光復節指什麼?

陳儀宣布:「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以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正式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次年,行政長官公署將這天訂為「台灣光復節」。

「光復」二字,其來有自,因為在1943年美英中三國領袖簽訂的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上明白寫著,戰後日本要將從中國竊取(stolen)的土地,如滿州(中國東北)、台灣、澎湖復歸(restored)給中華民國。

台灣現代化的開端

放眼更長遠的歷史,四百年前,台灣開始有了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1621年,漢人鄭芝龍登陸台灣,經營現在的雲林嘉義一帶,與北邊台中大甲社的原住民交好,也與佔領台南安平的荷蘭人生意往來,承包生產。這個時期,名義上,是荷蘭人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組織,行使公權力,統領台灣。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把台灣當成反清復明的根據地。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將台灣收入大清版圖,結束「明鄭」統治。開始了為期兩百二十一年的「清領時期」。對於台灣,清廷初期放任,消極無為,後因為鴉片戰爭,列強謀中國日亟,清廷始於1885年建置台灣省,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建立台北城垣,戮力建設鐵路,鋪設了台灣與福建間的海底電報電纜,成為台灣現代化的先河。

漢、原人口融合

1906年日本作台灣人口調查,當時土著民族有11萬3000多人,而漢人則有290萬人。這些漢人從何而來?主要是閩粵移民生聚繁衍;西方學者估計,泉州來的佔45%,漳州35%,潮州15%。簡單說,父輩多為唐山來的「羅漢腳」,母輩則有不少台灣的平埔族與原住民。

就人口結構與傳承而言,台灣住民的主體就是漢人。有這樣的血緣混血,是否就要把台灣人當作一個「新興民族」呢?這或許是某些台獨主義者所鼓吹的,卻也是不必要的。

殖民下的斯德哥爾摩症

帝國主義的殖民歷史中,先進國家每以船堅炮利佔領落後地區,然後遂行經濟剝削與高壓統治。為了對於母國進行資源搬輸,同時也進行了「近代化」建設,被殖民的人常產生「良善治理」的錯覺,而臣服,而感恩,這是帝國統治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誠屬歷史悲劇。

甲午戰後,台灣割讓,台灣人張秉銓作「哀台灣」詩兩首,詩云:「開門揖盜已難支,況復紛紛錯著棋。太息群才皆豎子,何曾一個是男兒?」,百多年後,重讀此詩,尤感沈痛,冀望國人與當局,緬懷父祖,毋忘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