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解方不應是非藍即綠─從斐濟代表處事件說起

醒報編輯部 2020/10/22 16:11 點閱 5661 次

10月8日,我國在斐濟代表處正舉行國慶酒會時,有中國大使館的人員闖入,雙方發生肢體衝突,我方稱有一人遭到毆傷,但如此嚴重的事件,一直到了19日,因為外媒的報導才讓此事曝光。

斐濟事件擱置不提

這時行政院跟外交部才紛紛開始大動作譴責跟批判,嚴重性也跟著瞬間放大,但卻看出了在台灣,抗議與否的權利是掌握在政府手中。這到底是顧全大局,還是限縮了抗議的權利,似乎也值得思考。

面對中國在國際上的打壓,期待朝野一致、同仇敵愾這本是身為台灣人的共識。但卻也要避免變成逢中必反,限縮思考的事前審查。這次斐濟事件有關方面暫時按下不表,理由就是因為太靠近國慶日,為了避免影響蔡總統的國慶演說,因此擱置不張揚。

綠營執政變相壟斷

如果真要嗆聲中國,選在國慶當日宣布,正是全國接受訊息最廣泛的時候,但執政黨選擇噤聲,可見就算是這樣的外交恥辱,有時候也會默默吞下,當然為了國慶演說的大局,是執政者考量的結果,身為國民也能夠理解。若是特別提醒大局既然存在,定義卻由不得別人來分享,那就變成變相的壟斷了,未免可惜。

任何社會議題,其實解方都未必僅限藍綠。近來有一篇討論「國民黨倒了,台灣真的好了嗎?」,著者是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她提出了一個疑問,就是當初許多年輕社運領袖不斷強調,只要國民黨倒,台灣就會好了。但是她點出許多社會問題,實價登錄新制、勞健保破產、萊克多巴胺豬肉,甚至是南鐵東移的抗爭,種種都發生在民進黨執政的當下,沒有在野黨的監督行嗎?

議題解方並不限藍綠

點出這些問題,並不是想為在野黨的國民黨添彩,也不是要為執政的民進黨卸責,只想要突顯許多議題需要台灣社會全體的討論,你可以不喜歡國民黨的親中色彩,但並不代表其他所有的議題,國民黨提出來就是「其心必異」,或是「投中前提」,就像民進黨提出修憲,也不一定就要跟台獨綁在一起看一樣。這種先驗的統獨假設,會斷絕兩黨的交流。

台灣畢竟是全體台灣人的台灣。分黨結派在所難免,不過如果處理所有問題的依據都只能來自自己黨派,就連大局都只能由自己人定義,那這樣的愛台灣,也實在太狹隘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