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防範極端氣候 建新水庫超前部署

醒報編輯部 2020/10/18 16:39 點閱 4277 次

今年六、七月間,中國大陸長江、黃河沿線雨下不停,水量暴漲,洪流橫行,長江三峽大壩持續放水,幾乎有潰壩危險,半個中國淪為水鄉澤國。天上的水好像有個定額,降在中國,就旱了台灣,今年台灣少了颱風過境,汛期也不像汛期,據統計,翡翠水庫今年6月至9月的雨量僅達歷年同期的46%,上個月只有30%。

水庫供水負成長

目前桃竹苗已有1.9萬公頃稻田因缺水而停灌,立法委員呼籲要留水給竹科用,上演農工搶水的戲碼;南部曾文水庫的蓄水率也跌至三成二,休耕地乾旱龜裂,觸目驚心,整個台灣陷入缺水危機,農民開始擔憂明年一期稻作能否順利進行。

台灣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2500毫米,總降雨量將近900公噸,而每年用水量約185億公噸,水量似乎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台灣山高河短,降雨又相對集中(例如颱風時期),河水很快就奔流入海,需要依靠人工建造的水庫攔截蓄積。

目前我國公告水庫有95座,有效容水量約19億噸,佔全年用水量的10%,好在管理營運得宜,有儲有放,周轉率頗高,每年的水庫供水量能達到43億公噸,大約是台灣總用水量的25%。問題是,台灣地質脆弱,泥沙沖積,各水庫的庫容量逐年下降,新的水庫地點難覓,整個台灣水庫調解供水量能每況愈下,已呈現負成長。

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

台灣另一個供水來源是地下水,台北曾因超抽而地層下陷,已經全面禁用地下水多年,幸好有翡翠水庫,充沛的儲量供應大台北98%的水源。雲林嘉義等地曾因地下水含有砷而導致罹患烏腳病,而少用了。但是,其餘沿海地區以往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地下水鹽鹼化。

尤其可怖者,雲林高鐵橋墩因抽地下水而沈陷,目前是靠封閉附近抽水井與嚴格稽查來維持,遇到枯水期,或杯水難求,業者會不會又鋌而走險,開井取水呢?

清淤耗時效果有限

過去十年,水利署及相關單位用很多力氣將荒地或草地改建埤塘,也加強山麓地帶的地下水注入量,把礫石層的伏流當成「地下水庫」。執行中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投入約540億元改善曾文、南化及烏山頭水庫集水區的水土保持,力圖延長水庫壽命。

而南投的霧社水庫淤積嚴重,庫容僅剩3.5%,無水可放,無電可發,若要把泥沙清除,要花一千多年的時間,這水庫形同壽終正寢!另方面,中央與地方環保單位也加強汙染防治,在有限的水量供應中保障水質;工業單位則加強工廠的節水省水措施,致力廢水回收。

應考慮建新水庫

然而上述種種方法,所費不貲,效果有限,邊際效用也逐年下滑。就大格局而言,近十年的努力,謹小慎微,表演多過實質。就未來三十年來說,我們面對的是坐吃「水」空的窘境,恐將入不敷出。

今年中國水患與台灣乾旱強烈對比,表明全球氣候變遷已經發威,澇者越澇,旱者越旱,洪旱兩極,正是極端氣候越演越烈的警訊。為了因應未來全球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增強台灣的應變能力,我們未雨綢繆,要培育水資源的韌度,也應該認真考慮新建水庫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了。